从中国全力引进外资探析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国内(7)
2015-09-09 01:08
导读:[23],并延滞法治化和民主化的进程。ゼ尤肴球化是对中国企业的生死考验,能否置之死地而后生,关键在于从中国的体制现实出发,深入探索主动、坚
[23],并延滞法治化和民主化的进程。ゼ尤肴球化是对中国企业的生死考验,能否置之死地而后生,关键在于从中国的体制现实出发,深入探索主动、坚决、稳妥地推进政治经济改革的有效途径,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创造长期、有利的条件和外部环境;同时也需从严峻的竞争现实出发,以真正开放的思维和胸怀,充? 挚疾炖史上其它国家加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国际经验,制定可行的发展战略,使民族沟在家的国际竞争中成吵大。必须采取坚决有Φ拇胧,改革国家的政治经济体制,铲除腐败,建立统一大市场和高效、廉洁的行政司法体制,全力加强民族沟的国际竞争ΑV挥姓庋,才能主导全球化,而不是被全球化所主导,才能实现成为世界强国的中华民族百年梦想。?nbsp;
注释:
[1]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于2001年3月25日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发言指出,当前中国居民本外币储蓄折成人民币有7万多亿元,相当于GDP的80%,新华社北京3月25日电。
[2]截至2000年底,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已达6.43万亿元,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12.38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9.94万亿元,存贷差高达2.44万亿元。见财政部长项怀诚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的演讲。新华社北京2001年3月25日电。
[3]陈漫:“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效分析”,《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3期。
[4]《金融早报》2000年12月22日。
[5]《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4月10日。
[6]《上海金融报》2001年3月27日。
[7]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公司估计至少需要33,000亿元来冲销国有商业银行的呆坏帐。《南华早报》2001年6月5日。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8]1995年各省出台了雄心勃勃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纷纷将汽车、冶金、机电、化工作为本地区的支柱产业,展开了新一轮重复建设的高潮,中央政府对此无可奈何。
[9]《人民日报》1996年12月4日。
[10]1991-97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3%,高于八十年代的平均29%。
[11]曾培炎:“辉煌的五年——卓越的成就”,《人民日报》2000年9月20日。
[12]《人民日报》1997年1月23日。
[13]韩德强:《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第27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
[14]1998年国家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充实四大国有银行资本金,资本充足率现为5.8%。刘国光主编:《2001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第205页,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
[15]胡鞍钢:《跨入新世纪的最大挑战:中国进入高失业阶段》,打印稿,1999年。
[16]在2001年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投资的增幅仅为3%,远低于国有投资15.1%的增幅。见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4月1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集的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4月18日。
[17]笔者与
南开大学张睿壮教授的对话,见“加入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利益”一文。《广东经济》2001年4月号。
[18]Peter Nolan, "China, the US and the WTO: Battle of the giants or defeat of the pygmies?", adapted from China and the Global Business Revolution, to be published in Spring 2001 by Macmillan.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19]Full Text of Agreement on Market Acces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Protocol Language 见美国贸易代表
办公室网站。
[20]同上,中美市场准入协定附件一:分销服务36-38页。
[21]Peter Nolan,“China, the US and the WTO: Battle of the giants or defeat of the pygmies?”, adapted from China and the Golbal Business Revolution, to be published in Spring 2001 by Macmillan.
[22]Nicholas R. Lardy, "China's WTO Membership", Policy Brief, No. 47, 1999,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3]王绍光:“中国加入WTO的社会和政治意义”一文,2000年,见王绍光个人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