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论文

2015-09-22 01:43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我国高等教育财政问题分析论文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进      

  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演进
  
  1.1 高等教育拨款方式由“基数十发展”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
  所谓“基数+发展”。即由政府财政或高校主管部门根据各学校规模及日常开支的需要,核定一个拨款基数,此后各财政年度的经费开支预算即在上年基数上,根据财力状况增加本年度的发展经费。这种拨款方式简便,但不易科学、合理地确定各校的拨款基数,也不利于纠正不当开支行为。因此,从1986年起,高校拨款改为“综合定额+专项补助”的方式。“综合定额”是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费和本年度在校生规模(包括本年度计划招生数)核定的,“专项补助”则根据学校的特殊需要,经学校申请,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后拨给。
  
  1.2 高校经费由政府包办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体制过渡
  1978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的98%来自国家财政拨款。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要逐步建立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收取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资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体制。”
  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构成可知,国家财政性资金逐渐减少,由1998年的64.16%减少到最低为2005年的42.77%,虽然2006年所占比例又略增至48.96%,但整体发展趋势说明政府逐渐改变包办高等教育的格局,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拨款。推进高等教育改革;与财政性经费变化趋势相反,学费和杂费比重逐渐提高,从1998年的14.29%增加至2006年的33.33%,日渐成为高校经费中除财政性经费以为的另一重要来源,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所占比例也上升了9个百分点。社会捐资和集资办学经费及其他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下降。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问题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增长与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形成尖锐的矛盾。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1999年以来的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2006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招生与1998年相比增长了4倍。各类高校的在校生达到1738.8万人,也比1998年增加了4倍}普通高校校均规模(全日制本专科生)达到9313人,比1998年增长约1.8倍,普通高校生师比达到16.16:1,比1998年提高了92%以上。这种发展速度,一方面使高等教育发展不足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变。但同时也使教育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近十年来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净增约1398万人,但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发布的《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国家财政性的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为3.01%;与2002年公布的3,41%相比,减少了0.4个百分点。教育部长周济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如果按照每增加100万在校生、生均4万元基础设施投人要求计算,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高等教育建设性投入10年累计就要4000亿元,今后10年高等教育发展性投入的经费缺口至少在1500亿元以上。
  (2)经费筹措中政府与个人两个主渠道再拓展的潜力已不大。
  首先,在现行财政体制下,政府投入的教育经费增加的潜力已不大。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发展,教育发展不可能逾越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当前,社会保障体系欠账很多。养老、失业、医疗等保障资金短缺,需要大量财政资金弥补;基础设施薄弱,需要财政大规模投资;义务教育资金严重短缺,急需政府加大投入。相对于上述各方面,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并不经常居于优先地位。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其次,自从1989年我国开始实行高等教育部分学校收费制度以来,在高等教育的成本分担中,学杂费占的比例快速提高。1990年为4.6%,2006年达到33.33%。从国际来看,国外公立和国立大学的学费水平一般没有超过人均国民收入的20~25%。
  
  3 高等教育在财政教育经费分配中的差异分析
  
  在公共教育经费既定的条件下,如何确定经费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高等教育问的比例。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各级教育的适龄人口,教育结构规模等。
  
  3.1 我国三级教育公共财政经费的差异
  (1)财政性教育经费在高等教育分配:从政府高等教育一个可行的视角。

上一篇: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对政府管理模式的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