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
2017-04-19 01:10
导读:经济管理论文论文,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特色 【摘要
【关键词】课程体系 创新能力 特色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对涉外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但近年来却出现了部分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生不理想,而很多外经贸行业找不到合适生的矛盾情况。其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课程体系偏离社会需求。应该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提高生在市场的竞争力。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生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一大批国际经贸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不景气,很多该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笔者的实践和教学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主干课方向偏专,选修课过窄在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选修课方面,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养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生未来的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主干课与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课程开设不足,造成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校门的生来说,良好的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的自信心,降低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即使有部分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理论的传授,而忽视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学年、学期大作业、、、课外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