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需要进行阐释和论证的观点,因为它涉及到公平,而对公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也许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一观点自提出以后,便颇受争议。在赞成并为其辩护的一方中,以经济学家厉以宁为主要代表。这不仅因为他在经济学界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还由于他长期关注并详细论证了这个问题。他的《经济学的伦理问题》(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一书用了一章的篇幅(第一章《效率与公平》以下简称[厉文])对“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进行了不遗余力的辩护和深入细致的论证。但综观全文,我们会发现,他的辩护和论证主要采取了变换概念的方法,从“效率与平等”变换到“效率与公平”再变换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论证“效率优先”的理由时,也是站不住脚的。下面我们就针对这篇文章,看看厉以宁是如何论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
一.从“效率与平等”到“效率与公平”再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厉文]在这一章的开始,厉以宁就说:“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经济学伦理问题研究的重要课题。如果能把二者关系讲清楚了,那么可以认为,经济学伦理问题的研究就前进了一大步,但这种关系确实难倒过不少经济学家,要讲清楚这种关系远不是容易的事。
以前,我曾在下列著作中涉及到这一问题。例如,《西方福利经济学述评》(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一书第六章第四节,《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一书第十六章,《国民经济管理学》(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一书第十三章等,都探讨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厉文]p.1)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如果结果是不公平的,这就是不公平,如果规则是不公平的,这就是不公平。“(帕金《经济学》第5 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4P.105)
[评论]我们从西方学者对公平的谨慎态度和厉以宁的从“平等”到“公平”的转变这一对照中,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熟悉西方经济学的厉以宁教授并非不了解西方学者的这种态度。可见问题不在于他的概念的变换,而在于为什么变换。答案也是明显的,他是为了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观点进行辩护和论证。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关键问题,即对效率和公平的排序是厉以宁的要害所在,也是这一观点的要害所在:在原本并列的、不同的社会价值目标中安排出优先滞后(所谓兼顾)的顺序,进而在争取某个价值目标时可以以牺牲另外的目标为代价。厉以宁承认效率与公平都是应该实现的政策目标。其实这样的目标可以列出一张包括许多内容的清单:自由、平等、安全、稳定、发展、秩序、民主、法治、可持续、和谐……但为什么要单单挑出“效率与公平”作为一个顺序安排的公式呢?我们注意到,在市场经济成熟的西方,并没有而且也从未出现过这种提法,它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早期提出的观点。在当时经济落后、效率低下的情况下,作为针对计划经济时代平均主义分配模式的改革性观点,在有限的范围内,有它的合理之处。但厉以宁的文章却对当时的情况并没有阐述,而是抛开具体环境,力图从理论上证明它是一个普遍的指导原则。于是他不但从“平等”到“公平”进行了概念上的转换,而且还详细比较了“效率优先”和“公平优先”的理由,并得出了“效率优先”优于“公平优先”的结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第三,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就是尊重生产要素供给者个别的努力与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努力与主动性、积极性是自发性质的,不同于外来干预性质的社会权威机构或政府的参与。([厉文]P.17)
[评论]针对这三条理由,我们逐条来进行分析、评论。第一条理由应该是站得住脚的。但它与“公平优先”的第一条理由非但没有任何矛盾,而且简直就是重合的:效率优先的自由参与权不就是机会均等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天赋权利吗?据此可以认为,公平可以促进效率。也可以理解为,机会均等的公平是会产生效率或效率优先的;而自由参与权体现的效率优先又是公平的。因此,它并没有证明效率应当优先于公平,亦即作为效率优先的理由它并不成立,反而证明了公平可以促进效率的实现。
第二条理由则犯了一个逻辑常识的错误,把必要条件视为了充分条件。我们知道,效率提高离不开努力,也就是说努力是效率提高的必要条件。但效率提高仅仅依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也就是说努力并不是效率提高的充分条件,还必须有其他条件的配合参与,才能提高效率,获得效益。厉教授只要走出官邸,看看那些仅靠“努力”的农民工提高了多少效率,获得了多少收入,就会知道这个道理了。其实在我们的现阶段,在很多情况下,“效率的提高和由此得到的收入”并不仅仅是靠的努力,有些时候,甚至不是靠努力,而是靠政策倾斜、靠行政垄断、靠国家巨额投资、靠强权和优势地位、靠信息的不对称、靠对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污染、以及权钱勾结的腐败……因此,如果不具体分清效率是如何提高的,收入是如何获得的,而只是认为“把效率放在优先地位,就是把努力放在优先地位;效率高和由此得到的收入多,就是对努力的一种奖励,“那么无疑是对上述行为的支持、纵容和鼓励。这第二条理由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第三条理由,实际上是认为,效率是由市场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的,那么,“效率优先“就是对这种主动性、积极性的尊重。而”公平“则是由”社会权威机构或政府“的“外来干预”才能产生,从而认为市场主体的作用应该优先于政府及权威机构的作用。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早期的特定阶段,它指向政府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或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现象,这条理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我们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之后,这条理由也逐步失去了说服力。目前人们常说的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越位、错位和缺位”,就表明了这种认识的深化。除了政府从市场直接经营中退出,解决“越位”的问题之外,“错位和缺位”的问题也必须加以解决。现在我们已经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主体的“自发努力”与“权威机构或政府”的“外来干预”二者均不可或缺。杨小凯说的好:“经济发展不但需要自由市场,更需要适当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南方周末》2002-08-08)我们不能指望没有规则和监管的市场会产生高效率,就像不能指望一场没有裁判的篮球赛会是一场完美的比赛一样。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与政府具有不同的职能,产生不同的作用。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在《经济学(十六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1版p.31)中认为:“一个有效率并且人道的社会要求混合经济的两个方面——市场和政府的同时存在。现代经济的运作如果没有市场或政府,都会孤掌难鸣。”因此,在倡导市场主体的“个别努力与主动性、积极性”的同时,没有理由赋予它较之“权威机构或政府”的优先性。至此,第三条理由也站不住脚了。
[厉文]效率之所以应当放在优先地位,正是因为没有效率或效率低下,生产力就发展不了,产品与劳务的供给就不可能充裕,因而无论从哪种意义上来理解公平一词,公平都是实现不了的。就以公平等同于机会均等来说,假定效率不增长,生产力不发展,机会均等的实现仍会遇到困难,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一方面,机会均等并不是可以脱离生产力水平而单独存在的。……机会均等只能在市场体系发展过程中实现。
另一方面,机会均等的实现与市场参与者没有足够的市场意识、市场规则意识、机会均等意识密切相关。……而生产要素供给者的市场意识、市场规则意识与机会均等意识的具备,则是以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体系的发展为前提的。([厉文]p.18-19)
[评论]厉以宁在最后总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由时的这段话,意思无非是说,“效率”是发展生产力,而“公平”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只有生产力也即“效率”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公平”——作为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才可能进一步发展和实现。这其实是机械地理解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上面我们已经说过,“机会均等”作为优先观念曾使美国的生产力获得巨大的解放,它不但不会影响、反而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效率的提高。并且,“机会均等”的公平并非在厉以宁所认为的生产力相当发达后才会产生。美国的“机会均等”的公平观流行于1860年的内战之后,而在更早的法国大革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机会均等”的观点,当时的口号是“机会向一切人开放”。在工业革命的早期,“机会均等”作为优先观念就已经提出并被实践着了,那么,在飞机、电脑时代的中国,是什么阻碍了“机会均等”作为优先的观念呢?很清楚,不是生产力的不发达,而是厉以宁们的“权威‘论证——它来自毫无根据的主观臆想。
厉以宁还认为,由于市场参与者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市场规则意识、机会均等意识,只有等到生产力和市场体系发展了之后,才能提出并实行“机会均等“的观点。这条理由同样是站不住脚的。任何人都知道,市场参与者的这些”市场意识“只有在市场的参与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建立,而不是等着厉以宁们灌输教育好了之后,才能够进入市场。用这条理由来否定机会均等,显然是排斥一部分人进入市场,然而同时,先期进入市场者又能够借口”效率优先“而肆无忌惮地掠夺财富,瓜分市场。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