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本报讯 (记者姜澎)提高劳动者收入,推动内需;发展民营企业、教育事业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金融危机形势下中国宏观经济走出困境的出路。在昨天开幕的“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2次年会上”,来自全国的近200名高校教授为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把脉”。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称,中国的30年改革从农村到城市,在劳动力充裕、资本短缺的情况下,通过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资本积累问题。受惠于经济全球化,全世界除劳动力以外的所有要素都向中国东部集聚,不仅如此,中国中西部2亿劳动力也向东部转移。如果中国的土地流转问题能顺利解决,将更有利于解决全世界的资本出路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宏观经济遭遇困境,主要原因是目前产业结构不够完善。袁志刚认为,中国目前改革真正到位的是民营企业,解决了大量就业,上缴大量税收。但这些企业的发展却受到限制,如很难得到贷款支持产业转型,被禁止进入某些领域。而长期积累的问题,也在此次全球经济金融危机中显露出来,那就是政府收入过高,企业所得过高,而劳动所得不足,也导致内需停滞。
在过去,生产过剩的产品可以通过出口来消化,但在目前环境下,只有推动内需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唯1出路。国家应大量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保证就业以及提高劳动者收入的同时,发展教育,提高农民工的身份地位。
南京大学刘志彪教授则认为,应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长3角地区,打破服务业的垄断状况,才有利于经济发展。他提出,中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是因为还未打破垄断,而且服务业隐藏在制造业内部,不少企业都是“万事不求人”。在1些本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存在着过度市场化的问题,从而导致高储蓄率;公共服务不足,也导致了消费服务需求不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