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解决劳动力流动未能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建议
在现有的研究中,大多学者还是主张应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政府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学者们的观点不尽相同。
在转轨过程中,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是一种制度现象,其主要原因在于户籍制度等对劳动力永久迁移的约束,从而不能满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条件。所以,应改革户籍等制度,减少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蔡昉,都阳,2004)。从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最有效的方法是完善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利用政策导向引导流动人口向“后发地区”流动,逐渐消除地区差异。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流动,也可成为解决地区差距的最有效办法(段平忠,刘传江,2005)。
Zhang和Song(2003)则认为,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步伐、规模受经济增长和发展水平的影响。由于工业与城市社会服务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有限,以及经济增长导致的大量城乡迁移和城市化等因素带来了一系列失业与贫穷问题,因此,要抑制失业,政府有必要采取控制城乡迁移的措施。另外,政府还应着手解决因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而带来的城市迁移人口增长问题。可以采取两种政策:一是创造更多的城市工业和服务业岗位;二是限制劳动力流动。
韦伟和傅勇(2004)认为,应立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调整城乡关系的扭曲,在城乡压力逐步释放的同时,改革传统的城乡体制。另外,各级政府应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研究的困难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从众多的文献看,真实且充分的数据对于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至于更深入的研究,最大的困难莫过于获得适用的数据。目前我国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真实统计数据不仅非常缺乏,而且普查数据与现实不符的问题严重。有关收入差距的数据也不能真实地反映事实。现有研究所讨论的收入差距都是以国家统计局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数据为基础,但是,按照国际规范的个人收入定义,中国官方统计资料中的城乡居民个人收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估问题,其中城镇居民收入的低估幅度远远大于农村居民。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说,对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的研究任重而道远。
在经验研究方面,还有很多有关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的问题需要验证。农村流动劳动力进城就业无疑会对收入差距的变动产生多重效应,它会影响到农村内部的收入分配,也会影响到城镇内部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从而影响到城镇内部的收入差距,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较大影响。然而,这些效应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劳动力管理制度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对这些变化进行经验上追踪验证是完全必要的。此外,对不同地区劳动力流动的跟踪调查,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较多,而从经济学角度研究劳动力流动前后城乡与地区差距变化的实证研究较少。试想,如果没有大量的流动劳动力,我们的收入差距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类似于这方面的研究很少。事实上,这是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最有说服力的研究。
此外,在诸多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多采用抽样调查和典型调查的方法,因而使用规范的定义和利用合理的调查与分析方法是获得科学结论的关键。由于采用不同的样本,或者使用不同的收入和转移劳动力的定义,或者利用不同的测量方法等,往往都会得出不同的估计结果。正如前述的研究成果,虽然增进了人们对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关系的认识,但仍存在一些假说性的解释未得到经验的验证。而且,有些模型是建立在大量的不切实际的假设之上, [47]因而对问题的解释也受到了一定的制约。劳动力转移会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理论预期与现实不符,形成了一个悖论。这要求研究者通过获得更真实的数据,借鉴更先进的方法,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推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