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

2013-05-05 18:07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中国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关系研究综述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20世纪9
 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出现了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与劳动力流动规模不断扩大并存的现象,研究者们就此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本文对中国的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以及两者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收入差距的现象及原因;(2)劳动力流动的规模与特征;(3)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4)相关的对策建议;(5)研究的困难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城乡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劳动力流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劳动力流动问题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劳动力流动也呈现空前的规模。与此同时,中国的收入差距也日益严重,并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这已成为中国经济协调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大障碍。理论上说,劳动力流动会缩小收入差距,但事实并非如此。这种与理论相悖的现象并不是中国独有,许多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有过类似经历。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又有其特殊性。本文将围绕中国的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的特殊性、收入差距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劳动力流动为什么没有缩小收入差距等问题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清这些问题的研究思路。

  一、中国的收入差距:现象与原因

  1. 城乡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呈先缩小后扩大的态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转折点,之后城乡收入差距又呈不断扩大态势。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两个指标的比较来看,若考虑零售物价指数的变化,城乡收入比率(以农村收入为1)从1978年的2.6一度下降到 1988年的1.5,随后提高并达到2003年的2.4。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这里使用的城乡收入概念并不完全可比,如果把城市居民享受的其他福利折合成收入,城乡收入差距还会大幅度扩大。此外,从我国东、中、西部的城乡差距来看,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地区的城乡差距一直高于同期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 1980-1985年间,东部和中部地区城乡差距呈缩小趋势,而西部地区维持不变。其后,三大地区的城乡差距不断扩大,但西部地区的变化趋势更为显著。 1980年,东、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分别为2.01、1.63和2.11。然而,到2000年,中、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上升为2.49和 3.62,而东部地区却只有2.30。城乡差距在不同地域上的严重程度不同,这也是我国城乡差距的特征之一。

  对于不断扩大的城乡收入差距,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与解释。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始于城乡劳动力市场的行政分割。 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形成了几乎延续至今、阻碍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框架。这种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扭曲,被认为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均倾向于城市集聚,加之城乡之间产业结构的根本差异,导致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自然扩大的趋势。同时,政府在基础教育等资源分配上的城市倾向,以及对城市计划控制部门的工资和福利的制度保护,都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此外,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对外贸易的发展、劳动者素质的差异、就业的所有制结构调整、政府参与经济活动的程度、分配不公以及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等,也是扩大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2. 地区收入差距

  与城乡收入差距相一致,中国地区收入差距也呈上升趋势,而且根据收入差距分解显示,地区间收入差距本身就与中国巨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有关。地区差距的扩大在20世纪90年代尤其明显,1980年中、西部人均收入分别相当于东部的78%和70%,到2000年,它们占东部的比例分别降到了62%和 54%。为此,学者们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概括地说,不断扩大的地区差距与政府政策、要素流动、市场化进程、资源禀赋、教育投资等因素有关。

  王小鲁和樊纲(2004)通过考察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在各地区间的流动和配置状况、市场化进程在各地区间的差异、城市化对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等方面,指出我国东部和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主要是由于生产率的差别以及由此引起的资本流动所导致。陈秀山和徐瑛(2004)经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要素投入、市场化进程与要素的使用效率是影响地区差距的因素。林毅夫和刘培林(2003)指出,地区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下形成的生产要素存量配置结构与各地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符合程度不一致。蔡昉和都阳(2000)通过考察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俱乐部趋同以及条件趋同的现象,认为中西部地区存在着一系列不利于向东部地区趋同的因素,如人力资本禀赋稀缺、市场扭曲和开放程度不足。还有一些研究将中国地区差距与城乡差距的原因归结于外商投资,以及中央政府的地区倾斜政策或地理、文化等因素。他们认为,国外资金的流入、中央政府对东部地区的优先投资是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的根源,同时,中西部不利的地理条件也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发展。

  二、中国的劳动力流动:规模与特征

  1. 劳动力流动的规模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人口迁移、户籍政策的逐步松动,我国劳动力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根据我国1990年、 2000年两次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两次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1982-1987年间中国劳动力迁移规模是3053.3 万,1985-1990年增至3412.8万;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迁移规模在1990-1995年间达3642.6万,而1995-2000年高达 13122.4万。

  2. 劳动力流动的特征

  按流动人口的迁移距离划分,可以分为近邻流动、中程流动和远程流动。在全国流动人口中,属于近邻流动的人口为6563.4万人,占45.5%;中程流动人口为3633.8万人,占25.2%,两项合计占总流动人口的70.7%。远程流动人口为4241.9万人,占29.3%。此外,劳动力远程流动多发生在经济相对较发达、体制创新快、工业贸易发展较活跃的地区。从三大地带看,沿海地区是远程流动比重最高的地区,达39.9%,远高于中部地区 (10.5%)和西部地区(21.1%)。这说明迁移规模与迁入地和迁出地的经济差距成正比。

  从劳动力流动的方向看,沿海地区成为劳动力净流入地区,净流入人口总计3195.8万人。内陆地区成为劳动力净流出地区,净流出人口为 2358.4万人。从各省区来看,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福建的外来人口中来自于内陆地区的比例分别为76.74%、59.2%、53.99%、 91.06%和91.7%;而内陆地区的四川、安徽、湖南、江西和河南则是主要的劳务输出省,其迁往沿海地区的比例分别为72.04%、91.88%、 92.14%、95.71%和73.32%。由此可看出,地区收入差距对于劳动力流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上一篇:2008奥运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影响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