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发展县域经济与构建农村和谐社会(2)

2013-05-06 18:02
导读:1995 1577.7 4283.0 2.71 1310.4 3537.6 2.7 2000 2253.4 6280.0 2.79 1670.0 4998.0 2.99 2001 2366.4 6859.6 2.9 1741.0 5309.0 2.99 2002 2475.6 7702.8 3.1 1834.3 6029.9 3.29 2003 2622.0 8472.2 3.23 1943.3

1995    1577.7     4283.0     2.71     1310.4    3537.6     2.7
2000    2253.4     6280.0     2.79     1670.0    4998.0     2.99
2001    2366.4     6859.6     2.9      1741.0    5309.0     2.99
2002    2475.6     7702.8     3.1      1834.3    6029.9     3.29
2003    2622.0     8472.2     3.23     1943.3    6510.94    3.35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版第357、360、386页。
      (四)农村社会发育不完全,科、体、文、教、卫的基础设施严重缺乏,再加上腐败和黑恶势力在一些县、乡、村的客观存在,使部分县乡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环境不良,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也受到严重的制约和影响
    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之一,其发展状况如何,对于完成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县域范围内,中西部不少县由于生产力水平不高,经济发展规模不大,质量和效益不好,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特别是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在农村的普遍缺乏,致使建设农村和谐社会的主体力量——农民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和实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强化管理的角度来看,很多问题与乡村两级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比较薄弱、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管理机制不活、漏洞较多等有关;与农村科教文卫事业落后,农村居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法治意识淡薄,特别是有些地方的宗族及黑恶势力抬头、封建迷信盛行等有关;也与不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扶持农业、农村、农民政策有关,等等。事实上,从县域这个层面上看,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做大做强县域经济,不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的水平,不优化广大农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将无法完成。

二、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物质前提,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一个社会的发展最根本的在于其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决定物质满足的水平,而物质水平的丰裕程度决定了人们在精神方面的现代化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县域特别是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能力与活力,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是直接相关的。县域经济属于地域特色明显的区域经济范畴,是县域内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的总和,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处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特别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据《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年度报告》反映:2003年,我国县域平均人口45.53万人,县域GDP平均为32.0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平均1.21亿元。县域占据了四分之三的人口,六成的经济总量,三分之一的市场和八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因此,发展县域经济,是增加县域财富、实现县域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如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从各地特别是各县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县制宜、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贯彻公平、公正原则,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县乡两级服务型政府的目标,突破影响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体制性因素阻碍。著名的“诺斯悖论”指出:国家(政府)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关键,也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就我国目前的行政和经济管理体制而言,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县域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绩效如何,与县乡两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行政能力强弱、政府制度好坏直接相关。要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来抓,进一步转变县乡两级政府职能,要通过解决制约县域经济发展、影响农村和谐社会构建的具体问题,把体制、机制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认真清理在固化城乡二元结构认识下制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按照统筹区域、城乡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进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要在建立公共利益的表达机制、完善政府的回应机制、规范信息公开制度的同时,建立以公共利益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严格的行政问责机制,切实规范县乡两级的政府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在农村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总之,必须通过行政管理体制和依法行政、科学民主决策、行政管理等机制的创新与完善,为促进县域经济的大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第二,“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不断优化县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环境。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两级财政的困难,切实扭转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过大并不断扩大的局面,是增强县域经济保障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却占了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中央财政收入和省级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从1994年分税制以来翻了一番还多。据有关专家估算,县以下(含县)的基层债务总额目前已超过8000亿元。因此,控制中央和省级的财政支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既能够有效缓解基层财政的紧张状况,为农村交通通讯、文化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市场竞争及对我国制造业的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