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的环境与途径(2)
2013-05-13 18:11
导读:着力集约节约,实现人和自然和谐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压力较重而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
着力集约节约,实现人和自然和谐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这对于资源相对紧缺、环境承载压力较重而又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进程中的长三角地区来说,显得更为重要与紧迫。能否有效节约资源和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直接决定着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程度。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于长三角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整个过程,把节约与集约落实到建设、生产、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在长三角地区应当实行两项最严格的政策措施:一是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推进土地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切实提高利用强度。二是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严厉推进节能降耗,对涉及新增能力的建设项目实施国际先进水平的能耗、水耗和物耗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业、生产工艺和产品;统筹江河湖海、陆地与大气、城市与农村,采取综合措施,运用价格、补偿、惩治等各种有效手段,实施污染防治,抓紧解决突出的行业性、区域性污染问题。
着力理顺关系,优化社会环境
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的先进区域,长三角地区面临着许多新的难题,特别是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不同人群在经济社会活动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分工、不同所得形成的不对称的利益关系格局,导致了一些新的矛盾,如员工和企业的矛盾、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老居民和新移民的矛盾、比较富裕和相对贫穷人群的矛盾等,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要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应当在健全公共服务制度和完善
社会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科学有效的矛盾调处机制,着力理顺各种利益关系,不断优化社会环境。矛盾调处机制的建设,应当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立足于维护而不是损害或剥夺社会成员合法的基本的权益,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合法的、基本的利益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第二,立足于疏导、协调而不是堵塞、压抑,要建立各种形式的利益诉求、观点表达通道和协商机制,并尽可能纳入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长三角地区在行政区划上涉及到沪苏浙一市两省及其所属的若干个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是这些行政区整体形成的竞争力,因此,所有这些行政区域间的协调互动是形成和提升长三角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提升长三角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各行政区之间的协作、合作、联系与互动。合则共赢,达到收益倍增的效果。完善长三角地区区域协商机构和合作交流机制是必要的,但是根本上是打造协调互动的坚实基础。主要是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一体化、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体化。
其一,推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体化,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要坚决打破行政垄断与地区封锁,推进市场一体化,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此,要清理废止不利于市场一体化的规则与政策,协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有利于区域联动的、统一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区域间的政策差异。
其二,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构建协调发展和合作互动的公共平台。一体化的重大基础设施,是区域间协调发展和合作互动的有效平台。要以建立一体化的综合
交通运输体系、能源保障体系、信息网络体系等为重点,统筹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水平,充分发挥区域重大基础设施的综合效益和协同效应,避免和减少重复建设,避免造成资源浪费和自然封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