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循环经济与和谐发展的研究(2)
2013-06-10 01:04
导读:,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 怎样 在当
,为构建西藏和谐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经济措施的思考
既然明确了循环经济是西藏农牧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么,
怎样在当前轰轰烈烈地推进西藏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跨跃式发展中发展循环经济?具体目标和措施
如何?这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构建循环型农牧业体系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传统农牧业、资源耗费型农牧业向生态型农牧业、资源循环农牧业转化。继续加大种养结合的比重,优化区域布局,加强农牧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农业内部良性循环,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投入的减量化,逐步降低农牧业的各类污染,积极推广农牧业清洁生产模式。
西藏农区的种植业可以建立立体种植、
养殖模式,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利用率。发展养殖业的同时与种植业相互补充,可以由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动物粪便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
(二)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生态独特,具有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基础。因此,农牧业的发展应当瞄准国内、国际市场,追求特色、绿色、安全,将以绿色生态和特色农牧业作为未来西藏经济发展的3个支柱产业之一。例如,青藏高原特有农
作物品种-青稞,据有关媒体透露,青稞中含有丰富的β-葡聚糖,它对抗拒衰老、延长寿命等,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和多方面的价值。因而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加之西藏自然条件独特,基本无污染,青稞作为“绿色”食品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极具开发价值和市场前景。应当通过青稞基地建设,进一步挖掘青稞的营养和保健内涵,促进种植业结构调整,逐步把西藏建成全国的青稞生产和加工基地,并将循环经济作为试点运行。另外还有高产优质油菜、专用马铃薯、优质专用小麦和荞麦等,争取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地位。另外,还有以开发虫草、松茸、红景天、核桃等系列产品为特征的高原特色康体农业,并集中建立一批国家认定的绿色产品生产基地,以锻造高原生态农业品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对畜牧业则以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发展牧区畜牧业,稳定畜牧头数,加强对草原的保护,采取封育、移草、定畜等
方法,大力推行草原集约化经营,建设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发展灌溉草场,多渠道增加饲草生产能力。高原特色畜牧业则应着重于牦牛系列产品的开发,瞄准国际市场。农区畜牧业可以饲料生产为突破口,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和改革种植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场和增加秸秆利用率,使畜牧业发展重心由牧区逐步向农区及半农半牧区转移。发展“饲料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牲畜,调整畜种结构,适度增加藏绵羊比例,积极发展肉乳用牛和猪、禽,适当减少山羊和马属畜类,努力提高牲畜繁殖成活率,加快畜群出栏周期,从而大幅度提高肉类和酥油等畜产品产量,从而不断提高高原食物安全的保障程度。
(三)加强
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牧民及经营者素质
农牧民是西藏农牧业经营活动中的决定性因素,要提高农牧业的生产率及经济效益,必须首先提高农牧民的整体素质,其中主要的是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其对策主要有:通过扫盲
教育、组织“科技下乡”、“科技赶场”、专业技术
培训等形式,提高农牧民的生产经营能力;经营管理者则通过严格的资质认证,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上岗等途径,提高企业家队伍的经营管理能力,通过建立合理的
激励机制来提高技术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和监督来提高服务队伍的专业服务能力。
(四)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牧循环经济、建设西藏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政府应当把建立与完善农牧业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发展生态农牧业、推行清洁生产等作为重点领域,逐步建立西藏农牧循环经济框架。同时,从本区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和修订资源循环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并将资源循环利用纳入各级政府、各单位、企业政绩考核的指标中。建立科学的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和有效的协调工作机制,各级政府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所在地区加强领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积极探索新的农牧循环的经济模式,规划和开展生态示范区等试点工作。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田生态环境与草地生态环境的建设,在保护生态环境、遏制农田与草地退化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能源的严重不足的问题,增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逐步实现粗放型农牧业向循环型生态农牧业的转变。随着今年青藏铁路的通车运行,西藏发展农牧循环的经济不仅能够充分利用区内农牧业互补优势,更能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使西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一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路上阔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黄贤金.循环经济:产业模式与政策体系[M].南京
大学出版社,2004年.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3]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中国西部农村统计
资料2000,[R].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年.
[4][5][8]狄方耀,程志碧,罗华著.西藏经济学导论[M].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
[6]洛桑·灵智多杰.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M].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7]邓艾等.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J].开发研究,1996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