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新经济时代就业的基本特征(2)

2013-06-11 01:06
导读:人力资源 配置方向的调整。而且他进一步指出,体现技术进步的机器人的使用,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不是表现在其初次的就业效应,而是表现于二次就
人力资源配置方向的调整。而且他进一步指出,体现技术进步的机器人的使用,对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不是表现在其初次的就业效应,而是表现于二次就业效应,他对此做了举例说明:当一个企业增加一名工人时,每天增加2个产品。如果每个产品价格为30元,那么,该工人一天为企业增加60元收人。但是,如果企业增加一个机器人,每天可以增加5个产品,因此一个机器人每天为企业可增加150元收人。同时,由于企业使用了机器人,就需相应增加修理工。机器人与修理工的产值必然大于原来工人的产值,企业与工人的收人都会增加。这一例子说明了技术因素的二次就业效应,只是理查德·维德在此是就企业内部的岗位而言的。如果推而广之,从全社会众多产业来讲,技术进步、知识作用加大将会拉动一系列生产行业及服务行业,从而使社会的就业人数维持在较高水平。 
  2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的特征 
    考察当代主流的经济增长理论,就会发现:新古典经济学以生产为核心,以均衡为目标,建立在完全信息的假定基础上。它采用生产函数这一基本分析工具,来描述和研究经济增长。该理论把劳动、资本、土地等视为主要的生产要素,而把知识或技术进步视作外生于经济系统的变量。这说明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上,研究和讨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就业问题存在着先天不足。以罗默等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改变了新古典理论的传统,把增长理论建立在了知识内生的基础上。以该理论的观点看,知识增长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知识是一种特定商品。它既不同于公共物品,带有私有物品的性质,但是又与一般私有品有着区别,即它具有与人共享的性质。因此,知识可以在低成本条件下进行扩散,具有无界增长性,这使得知识具有良好的外部性。由于知识的这一属性,经济增长就出现了报酬递增、劳动力就业结构改变的情况,而且经济系统也具有了长期增长的可能性。罗默的新增长理论证明,一个长期的、均衡增长是存在的,其增长的发动机是知识的不断积累。从实际的情况看,根据有关资料[,」,从1970-1994年间,在OECD所有国家的整个制造业中,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增加了10%,而不熟练工人的就业数量则下降了70%;与高技术相关的高工资就业增加了20%,中等工资就业下降了20%;按受教育程度分,中学毕业以下的人员失业率为10.5%,而有着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员失业率则仅为3.8%。这种情况说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劳动力知识结构与产业结构匹配程度的问题。象美、日等经济与科技发达的国家,同样面临着失业的困绕,其原因就在于结构调整。例如在现代计算机、电子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情况下,与机器大工业时代相适应的劳动力出现大量过剩。这些简单劳动力在机器大工业条件下容易实现互换,而在新经济环境下,知识本身发展迅速,劳动者技能变化较快,劳动力就业岗位就难于象传统工业经济中那样进行替换。这是由知识本身的特征决定的,是人类跨人新经济时代初期不可避免的结构失业难题。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2.1就业问题实质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 
      在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的主要活动是从事农产品生产,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家庭或庄园,生产成果是在家庭以及庄园成员之间平均分配,劳动者实际上获得的是“制度工资”而非“劳动或就业报酬”,因此农业经济时代不存在现代经济学意义上的就业问题。人类进人工业化时代后,大量采用机器进行生产,通过“资本雇佣劳动”的典型形式,大批劳动者进人工厂从事规模化生产活动,并且逐渐形成了劳动要素对资本要素的依附。由此出现了资本积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增长的结果,而经济增长反过来又决定劳动力就业以及相应的收人分配问题。 
    进人工业化后期,尤其是新经济时代以后,人力资本要素逐渐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其就业模式开始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对创新劳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劳动者与资本两要素的相对价格已因供求状况的改变而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创新性劳动在与资本的结合过程中获得了更加主动的地位,而且在一些情况下出现劳动雇佣资本的局面。在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劳动者就业增加的速度与规模,一般须依赖于资本(物质资本)的积累与扩张情况。这也就是为何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率仍主要依赖于经济总量增长速度的原因。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尤其是创新型劳动力)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工业化就业模式的束缚,反而物质资本在与这一要素的结合中居于从属地位,这些特征在知识创新集中行业已非常显著。

2.2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中的作用凸显 
    工业经济时代,劳动者主要从事体力或以体力为主的集体活动,此时劳动力在对生活资料的消费过程中,只要能恢复必要的体力与脑力就可以了,个人人力资本投资居于无关紧要的地位。在新经济条件下情况则大不相同,整个劳动力群体就业的规模、劳动力个体对就业的依赖程度、甚至宏观经济的增长都取决于人力资本积累及其投资。可见新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是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增长,而与人力资本有关的消费与投资是经济系统运行以及经济总量扩张的重要方面,劳动者的个人消费不是独立于生产过程的个人私事,而是与投资有了相同含义。广义上讲,劳动者的消费与投资是等价的,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W.舒尔茨之前,历史上曾有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关注人力资本,一位是亚当·斯密,他在当时大胆地把全体国民后天获取的有用能力视作资本的一部分;另一位是H.冯·屠,他进一步主张将资本概念应用于人;欧文·费雪则“明确而令人信服地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资本概念”〔,」。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W.舒尔茨充分地研究了来自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并进一步界定了人力投资的范围和内容,他指出,“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这类资本(指物质资本一一引者注)与收人相对而言使用得越来越少了。……然而,人力资本则无疑是在按照一个比再生产性(非人)资本高得多的速度不断地增长着。”tz}。经济学家的上述研究思路说明,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增强是一个历史趋势。 

上一篇:中国产业发展战略选择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