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就业的基本特征(3)
2013-06-11 01:06
导读:由于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地位将在新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而是指现代整个教育制度,其中包
由于人力资本的重要作用,教育的地位将在新经济条件下日益突出。当然,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而是指现代整个教育制度,其中包括正规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在职
培训等等。从前面关于创新劳动无限需求模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要在新经济条件下实现以人力资本为源泉的持续经济增长,其中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具有完善的人力资本投资机制,它保证前一阶段经济增长的剩余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而扩张,呈现出递增趋势。由此可见,教育对就业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作为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通过经济总量增长扩大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提高了就业率。另一方面,教育作为一项产业,发展教育本身亦将吸纳大量劳动力就业。这表明在新经济条件下教育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直接,并且教育通过就业进一步影响不同劳动力群体的收人水平。
2.3劳动力转移有了新特点
众所周知,在工业化时代,世界各国劳动力流动都存在这样一个趋势,即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等到第二产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大量的劳动力又由一、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克命题”。然而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流动一方面仍保持这一基本流动趋势,但另一方面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一些代表新经济特点的行业象信息技术、计算机、高新技术等领域,其劳动力需求尽管也需要从第二产业转移一部分,然而更多的却是依靠新增劳动力群体中的高学历、高技能人才来填充,而不是象过去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那样,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主要由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来实现〔3;。在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将充分享受到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如果劳动者更换就业岗位,不一定严格依赖于就业场所的改变,他甚至完全可以在家里受雇于千里之外的一个厂商,因此劳动力在就业空间上将呈现出分散化趋势。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3结论
新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在就业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于机器大工业时代的特点。从根本上说,这种情况的出现与资本有机构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它与工业化时期有机构成对就业的影响不同。众所周知,马克思的人口相对过剩规律与产业后备军理论曾描述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降低了投资于劳动的份额,进而减少了对劳动的需求,结果提高了失业率。然而,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动方向出现了新的特点。在知识生产密集的行业,由于创新劳动作用的日益加强,投资于劳动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增加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样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规律,就演变为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其中前一种趋势出现在非创新劳动密集的部门;后一种趋势发生在创新劳动密集的部门。
这一基本规律的变动对劳动者人力资本投资、流动转移以及未来失业率的走势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使新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就业模式与传统工业经济有着本质不同。新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电子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网络的运用一方面带来了企业的技术变革,另一方面在微观层面也导致了企业组织制度的革命。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已逐渐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和社会环境的新变化,经济中必然要出现新的组织。传统工业经济与新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后者是依靠现代信息通讯、
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撑的经济形态。由于现代企业对创新型劳动力需求大量增加,客观上导致了一些行业或领域资本有机构成下降(即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要素尤其是高技能劳动的需求相对增加)。而且,与传统的企业组织模式相比,新经济中的企业组织中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层次大大减少,劳动力的就业模式也与工业时代明显不同。例如,一些企业中劳动力不再对工厂、企业过分依赖;同时,劳动时间与非劳动时间出现混化,部分劳动者脱离“八点到十八点”的上班模式,更多的劳动者可以在家中通过传真、电话、E-mail等现代方式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可见,新经济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及组织模式,也将改变人们的就业方式。由此观之,21世纪初期影响中国劳动力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新经济因素,它将改变劳动力就业的总格局,即一方面会产生出部分结构失业,另一方面又能通过新兴产业的扩张增加一些就业岗位,因此信息、网络技术对我国今后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充分利用新经济带来的机遇,趋利避害,它对我国未来就业形势的冲击就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