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根据有关研究结果,养老方式可分为家庭养老、养老、居家养老、自我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养老、集中养老、分散养老等不同的类型。关于养老方式的争议,集中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是否对立此一问题之上。主张家庭养老者认为,中国的传统和中国的水平都决定了家庭仍延续着下代人赡养上代人的职责,并认为即使发展到一定水平,家庭养老仍是主要养老方式;另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转变,家庭养老将逐渐被社会养老所代替。目前,关于农村养老方式的选择仍处于广泛的争议之中,而且这种争论还会在今后相当时期存在。
二、中国农村家庭养老保障的前景及生命力
中国的家庭养老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使然,它根植于数千年的中华之中,不仅在过去、当今而且在今后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家庭养老保障的生命力分析
中国家庭养老具有独特的优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具体原因和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养老保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使然。在广大的农村社会,大部分农民仍然延续着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家庭养老也保持着相当程度的延续性,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家庭养老,无论对老年人来说,或是对来说都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传统文化对中国老年人的影响。老年人本身具有比子女更传统的特征,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希望子女能够以传统的方式来照顾他们。与大城市老年人相比,农村老年人更加觉得在经济上给予自己以支持是子女的义务和责任,是天经地义的。在代际财富流动关系的分析中也能看出中国老年人与子女之间仍保留着这些传统,如在农村无论老年人经济状况好坏与否,老年人都受到子女的供养。
符合社会发展进程的家庭养老对保持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国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孝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家庭养老特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不仅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是符合中国老年生活的和习惯。对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日本与新加坡的养老保障方面的研究也表明,他们至今还在大力提倡家庭养老。
2、家庭养老突出了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作用。传统农村社会中,老年人多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一起,衣食都由子女们供奉。在物质生活上可以说老年人与其后代之间无明显差异,老年人更可能因生理等原因在生活上享受较为优厚的物质条件。但总体说来,因为传统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除极少数富裕户外,大多数家庭过着比较艰难的生活,物质生活上的差别较小。因此,在养老上,家庭所给予老人的除物质条件大体相同外,不同的是给予老年人的精神慰藉。一方面,老年人与儿、孙辈共同生活,常有后代伴其膝下,享受天伦之乐,看着后代一天天长大成人,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常听到有的老年人以“自己一生没有做出什么大的事,唯一的就是养大了一帮儿女”聊以自慰,农村中也流行“儿孙满堂、富贵临门”的说法,都是对老年人一生劳苦的一种肯定。另一方面,在生产技术发展不快的农村社会,子孙后代在涉及农业生产技术、社会关系处理等方面都倚仗老年人的经验、阅历及权威。在这种如费孝通教授所指称的“长老统治”的乡土社会中,老年人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的是领导者的角色,这对于他们来说,也可算作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3、家庭养老中渗透着自我养老等补充方式。家庭养老的基本标志是老年人的生活需求主要依靠子女或近亲属(戚)来满足。但由于大多数老年人在进入老年期(60岁)以后,身体条件尚好者并未完全退出家庭农业生产和劳作活动,甚至仍然一如继往地从事各种农副业生产劳动,为家庭贡献了自身的经验、社会关系及体力,提供了满足自身养老所需的一部分劳动力。因而,可以说,传统农村社会中的老年人,特别是一般老年(60—69岁)及高龄老年(70—79岁)人,他们通过参加家庭生产劳动创造的价值,在家庭养老中体现着自我养老,即“老有所为,以为补养”。除自我养老外,还包括家庭以外的以农民个人为中心形成的各种外围关系,如亲戚、朋友、同事、同乡关系等对农民的老年生活所给予的长期或短期、一次性或经常性的照顾与接济等边缘性养老方式。可以说,农村养老体系,是在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前提下,渗透着自我养老及其他养老方式作为辅助与补充的有机综合体,而这些辅助性养老方式实质上也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传统农业社会的家庭养老的一种扩散。
4、家庭养老是经济使然更是一种文化诉求。一种养老保障方式之所以在社会中确立下来,其影响因素众多,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以及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养老保障方式,其在我国传统农村社会中延续至今,虽然是社会结构体系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绝大多数中国农民依靠家庭成员度过老年岁月,与其说是因经济原因不得已而为之,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养老保障,毋宁说是一种文化诉求,一种暗示,一种传统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