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试论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亟待建立毕业论(2)

2014-04-07 01:15
导读: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均寿命得以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生产要素由向非农业转移,劳动力由向城镇转移,这一切必然会使农村老人

  另外,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使得人均寿命得以大幅度提高,再加上生产要素由向非农业转移,劳动力由向城镇转移,这一切必然会使农村老人群体越来越大,相应地,老有所养的问题将日益突出。中国的大多数是农村人口,未来大多数的老年人口也在农村。如果农民养老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农民年老丧失劳动能力以后,就只能在上依靠子女。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多,农民年老以后的基本生活就没有任何保障。所以,农民养老问题不解决,其结果就是要重视并恢复“养儿防老”的传统作法。农村人口就会陷入一种“高出生——低收入——高出生——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怪圈。这也是农村计划生育工作难以开展的最为重要的原因。这种作法,既不利于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也不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的稳定和进步。因此,必须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只有解决了养老问题,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家庭减轻未来养老的压力,适应家庭结构出现的变化,弱化“养儿防老”的观念,逐步消除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最大的观念和现实障碍,使计划生育国策真正得到落实。

  三、有利于农业劳动者应对经营风险的增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随着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化,作为独立、个体的生产者,农业劳动者的经营风险越来越大。再加上农业生产极易受到自然风险的危害,这就使得农业劳动者遭遇风险的概率大大增加。而且,由于目前农业劳动者收入低、家庭财富薄弱,因此任何一次风险就可能把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生产和生活积累赔进去。以往那种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的统种、统收、统分、统保的保障办法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急需健全和完善,而作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也必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四、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为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区域集中了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居民是扩大内需行为中最需要重视的群体。近年来,为了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但是,农村消费市场仍然迟迟未被有效启动,更谈不上升温。其主要表现在于,一是衣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总量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很大。据国家局统计,与城镇居民相比,1990年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基本上是逐年增加,从1990年的538.05元增加到2004年的2185元,增长了4.1倍,年均增长29%。但我国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日益拉大,从绝对值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的差值由1990年的740.84元增加为2004年的4997元,净增4256.16元,差距拉大了6.75倍从相对值来看,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之比由1990年的2.38倍增加到2004年的3.29倍,增加了38%。考虑到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的部分自给特征和城市居民的福利性消费,两者的实际差距会更大一些。”二是农村消费结构不合理。从1990年到2006年间,虽然农村居民消费中的食品支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从1990年的58.80%下降到2006年的43.02%,但是2006年农村居民消费中的食品、衣着、居住、通讯仍占生活消费总支出的75.75%。作为较高层次需求的医疗、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等消费支出却提高很少,医疗保健支出所占比重在2000年前维持在5%左右,直到2006年略有上升,所占比例为6.77%,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仅从1990年的5.37%上升到2006年的10.79%,也说明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总体较低,消费结构调整不明显。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缺少让广大衣民放心消费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农村居民的社会、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制度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村存在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那么,农村居民就会面临生存层面的威胁,就谈不上形成合理的生活消费结构。虽然随着济条件的好转,农民的消费能力有一定增强,也有改善生活的强烈愿望,但由于农民普遍存在着后顾之忧,在缺少社会保障的情形下,农民必然会担心自己年老以后的生活状况,担心自己生病以后的治疗问题,担心自己未来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因而不敢放心进行消费。所以,要想真正有效地启动农村消费,扩大内需,就必须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这就需要尽快建立健全包括农村养老保障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化解农民的后顾之忧。

上一篇: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研究综述毕 下一篇:试析中国养老保障体系改革状况与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