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策略毕业论
2014-09-21 01:3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浅析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策略毕业论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价还不是很成熟。通过概
摘要:在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价还不是很成熟。通过概述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两种定价方法并加以评价,然后从商业银行经营角度,提出三大定价策略,最后结合定价策略和收益最大化的目标,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给出定价措施的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方法;定价策略
1 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方法
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通行的中间产品定价方法有:
1.1 成本加成定价法
此方法从提供中间业务产品的商业银行的角度出发,认为中间业务产品的价格应该包括以下4部分才能实现赢利。
1.固定成本C1:即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必需的资金投入,如计算机设备、ATM等。
2.可变成本C2:又称经营成本,主要包括人事费用、业务费用等。
3.风险补偿费F:即银行对于中间业务可能发生的违约风险收取的必要补偿。
4.目标利润R:商业银行提供中间业务产品的预期收益。
因此,可得中间业务产品价格的表达式为:
p=C1 C2 F R
成本加成法是将商业银行的成本、风险和目标利润加总来求得产品价格,其优点方便理解,计算简单。但是它没有顾及其他银行的竞争,以及银行与客户间其他业务的往来,容易造成定价中的逆向选择和短期行为,可能会面临客户的流失和市场的萎缩。而且,目前银行多属于“多产品企业(玬ulti-produce industry)”,在分配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困难,因此在实践中可操作性不强。
1.2 市场导向定价法
此方法银行以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为出发点,考虑自身的成本和风险,寻求适合本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价格,表达式为:
P=λ
其中,P是商业银行应收取的某种中间业务产品的费用,即此产品的价格,是市场的一般价格水平,λ是该银行报价的调整系数(λ在1上下浮动)。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市场导向法考虑了市场的指导功能,方便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批量大、风险小,且成本无显著差异的中间业务产品,如银行卡、异地取款业务等。但是中间业务在我国一直被作为吸引客户的附属业务,市场价格常低于银行的成本,自然缺乏开拓市场的积极性,所以采取这种方法需要有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和一个合理的市场价格。
2 中间业务产品定价的三大策略
结合中间业务的定价目标,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角度来看,中间业务产品的定价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
2.1 成本定价策略
中间业务的开展依赖于银行提供的固定场所、网络、金融技术。银行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必须补偿支出的成本,并获得预期的利润。从微观经济学原理看,只要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即收益不能补偿其成本,或者不能提供社会平均的利润,供给就会减少。如果需求不变,价格必然会上升,以刺激供给达到供求平衡。必须补偿的中间业务成本包括:
1.人力成本。包括:产品开发人员费用、产品营销人员费用、柜面服务人员费用、产品售后服务人员如受理投诉人员的费用、后台支持人员费用、业务管理人员费用等。
2.物力成本。包括:营业场所与共用设备的费用、专项设备费用、系统维护费用、低值易耗品费用等。
3.风险成本。承兑类、担保类、租赁类、投资银行类、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品种具有较高的风险。根据风险与收益的合理匹配原则,商业银行提供这类中间业务产品应获取风险报酬。
在这些成本中,物力成本是固定成本,随着产品规模的扩大而下降,人力成本与风险成本属于可变成本,与产品规模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如果采用成本定价策略,产品价格将根据预期收入(或利润)、成本、产品销售数量的影响定价,需要遵循的原则是:(1)成本需要得到全额补偿;(2)在销量一定的情况下争取收入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