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中国的国情是,人口众多,1978年时,达到95 809万人,到2008年时,达到132 500万左右;而人均耕地、淡水、矿产资源、能源、森林、国土面积等等指标,都在世界平均水平的1/5—1/2,一些指标的人均占有水平甚至更低。对此,周也进行过研究:中国最核心的比较优势为: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要素成本便宜,劳动密集制造业产品竞争力较强;比较劣势为:国土人口密度大,生产和生活的环境容量较小,人口众多、劳动力就业压力较大,土地、淡水、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人均水平较低,适宜于农业的土地和气候条件较差,产业的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弱,技术、资本和土地等资源型产品的竞争力也较弱。人均物质资源相对贫乏和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并且素质较低,是中国最重要的国情。而且,1978年时,中国的人均GDP只有224美元,处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倒数第几名之中。在这样一个起点上,打开国门看世界,要与世界经济交往,在最初向外开放的格局下,究竟走怎样的工业化道路,确实需要探索。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为:土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丰富,资本密集,技术水平较高,产业和产品的品牌效应较强,国土人口密度较小,环境容量较大,技术、资本和土地等产品竞争力较强。比较劣势为:劳动力要素成本昂贵,一般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程度高的)产品竞争力相对较弱。
从发展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看,全球经济中,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劣势和优势,通过相互的贸易,生产并出口自己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少生产甚至不生产并进口自己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这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各国形成适当的分工和协作,可以使各国双边和多边都在相互贸易中的利益最大化。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因此,从中国和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和劣势看,中国应当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便宜的比较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出口制造业产品,美国等发达国家进口这些产品,消费者会觉得产品便宜;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劳动力价格昂贵,供应国内消费者会觉得很贵,向中国出口制造业产品,中国消费者也会觉得很贵。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可以向中国出口自己具有优势的高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品,土地资源密集型的粮食等产品,中国可以弥补技术和粮食产品供给的短缺,降低其价格;中国短期内自己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一是技术水平还相对较低,无法生产,二是即使生产,可能价格太高,消费者无法承受;而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成本也将逐步上升,用很多的人,在相对少的土地上生产粮食,来全部供应国内需求,也是极不合算的;中国进口高技术产品,是对自己一定阶段上技术不足的弥补,而适当地进口美国的农业产品,实际上是进口土地、淡水、化肥等资源,从比较利益方面讲是合算的[11]。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用大量的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价值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换取了少量的技术、知识和品牌产权含量高的产品,是不合算的。但是,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整个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决定的,而且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日之功。中国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必须参与这样的国家分工,才能在世界经济交往的格局中获得自己的利益。而且,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规模很大的国情下,想急于求成,将出口贸易调整成为技术和品牌产权含量很高的结构,结果只能使大量的劳动力闲置和失业,使国民经济的损失更大。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六、对引起争论的一些问题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