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动力:对外开放推动的经济发展(二)(5)
2015-09-17 01:15
导读:[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7-68. [2] 纳克斯.经济发展的某些国际方面的问题:不发达经济学[
[1]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67-68.
[2] 纳克斯.经济发展的某些国际方面的问题:不发达经济学[M].伦敦:牛津大学,1973.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N].新华社,2006-07-14.
[4] 涂远芬,许统生.技术引进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20).
[5] 王章豹.中国机械工业技术引进五十年[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
[6] 李毅.日本制造业自主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研究:
经济史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7,(1).
[7] 李永安.三峡工程成为我国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成功范例[N].中国三峡工程报,2006-01-13.
[8] 莫玮.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提高自主创新能力[N].中国电子报,2006-08-29.
[8] 王洪,彭翡.中国移动通信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N].中国电信业,2007-11-13.
[9] 樊纲.特区应长期作改革开放的试验田[N].深圳特区报,2008-12-22.
[10] 周天勇.新发展经济学(修订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1] 周也.比较利益互补:平衡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7-11-16.
[12] 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D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