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的动力:对外开放推动的经济发展(一)(2)
2015-09-18 01:00
导读:一方面是提供外来的储蓄来源,从而促进国内投资。由于国际资本的净流入是用于进口中间投入品、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因此引进外资可以达到一举两
一方面是提供外来的储蓄来源,从而促进国内投资。由于国际资本的净流入是用于进口中间投入品、机器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因此引进外资可以达到一举两得之效果。1979年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的诞生,开辟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新纪元。但是最初5年,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十分有限,每年批准的项目仅有300多个,年均实际投资金额不到6亿美元。改革开放的历程大大改写了这一纪录。30年来,为了弥补国内资金、技术、设备、管理以及人才方面的不足,利用外资迅速进入扩张时期,而且外资进入领域不断拓展,贡献也不断提高。1979—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 602亿美元,平均每年262亿美元,2002年以来利用外资一直居于世界前三位。2007年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1983年为9.2亿美元,年均增长20.1%。另一方面是提供外资支付手段(即外汇),从而保证进口。1978年末,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到2008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95万亿美元。 利用和引进外资的长期结果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建立国内生产部门,提高收入水平、出口水平和国内储蓄水平。从中国成功的外资引进看,产生了多方面的经济效应:(1)由于引进外资建设技术先进的工业部门,使国内经济结构逐渐得到成功改造,为替代传统出口产品,增加出口打下了基础。(2)随着先进技术和设备不断增加,规模经济效应逐渐明显,降低了生产成本,增加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间接地刺激出口。(3)外资的引进,促进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增加,引起国内人均储蓄能力提高,而国库财政收入的提高也将提高公共储蓄能力,从而整个国家的总储蓄水平趋于上升。上述第一、二两方面的效应增加储蓄,缩小了中国改革初国民经济储蓄的缺口。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技术引进与经济发展
技术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因素之一。现代经济发展证明,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随着工业社会的深化,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一个长时期的跨度看,世界经济的竞争不再是资源、资本、市场和国土的竞争,而是技术的竞争。因此,虽然在发展之初,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技术因素,但是,对于中国来说,一是建国初期由于轻视科学技术,忽视甚至敌视知识和知识分子,将技术人员和专家当作走“白专”道路的对象批判,中国科学技术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到文化大革命后期,技术进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4%左右。迅速加快技术进步,对于保证和促进经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发展的进程,资本的贡献率将逐步下降,而技术对增长的贡献率将日益上升,特别是在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越来越大。
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技术发展路线,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跨越战略。1979—2005年,我国共对外签订技术引进合同近8万项,合同总金额2 000多亿美元。其中,“十五”期间,签订技术引进合同3.5万项,合同金额近730亿美元,占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总额的36%[3]。2006 年,合同数量增长为10 538 项,合同金额从2001 年的90.9 亿美元增加到2006 年的220.2 亿美元。
从最近的许多文献研究看,对中国技术引进多有责难,一是认为引进外资和技术,特别是市场换技术,没有将国外技术换来,许多关键的技术仍然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特别是跨国公司手中。二是认为30年的技术引进,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中国技术的自主创新,使中国自己的科研院所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三是30年的技术引进中,特别是前15年的引进中,硬件引进较多,关键的软件技术引进较少。四是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国外投资中,资本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较高,而其技术外溢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改革开放以来技术引进方面我们确有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应当全面、历史和客观地看待中国技术引进的30年,技术引进的成就是主要的和巨大的,并且技术进步对国民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技术引进使我们的许多技术从无到有
改革开放的30年,我们通过派
留学生,引进专家,引进、吸收和消化技术,并且在此基础上创新,基本上全方位改变了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也提高了我国许多科学技术领域研究和开发的水平。
如果说改革开放30年的前半期,我们主要引进先进技术设备,那么,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纯技术引进(技术转让、技术许可、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和与投资结合的技术引进( 合作生产、合资技术许可、合资技术设备入股、独资技术许可)比重逐渐上升。与设备(成套设备与关键设备)结合的技术引进比重则呈现下降的趋势。纯技术引进的比重由1995年的13.69%上升到2001年的48.3%。2006年,纯技术引进的金额已经达到147.6亿美元,所占比重达到67%。纯技术已经处于中国技术引进的主导地位,技术引进的质量有了明显改善[4]。 2.缩短了我国技术进步的时间,节约了推进技术进步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