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4)
2016-02-25 01:07
导读:但就是在这个泰国发生了货币危机。实际上,在这10年期间,这回泰铢受到投机买卖并非第一次。1995年初,受到墨西哥货币危机的影响(“龙舌兰”效果)
但就是在这个泰国发生了货币危机。实际上,在这10年期间,这回泰铢受到投机买卖并非第一次。1995年初,受到墨西哥货币危机的影响(“龙舌兰”效果),泰铢也成为了投机的对象,但那次影响只是一时的,而且很轻微。其理由有,与墨西哥经济相比,泰国经济的基本条件极其良好。事实上,除了经常收支赤字,泰国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高增长率、高储蓄率、财政顺差、物价稳定)是良好的,从这种观点来看,“泰国发生货币危机便是不可预测的”(泷井光夫、福岛光丘编:《亚洲货币危机》日本贸易振兴会,1998年,第45页)。
那么,为什么在泰国发生了货币危机呢?关于其原因,大体上有以下这些说明。其开端是出口的低迷。泰国的主要出口对象美国、日本、新加坡等遭受了经济衰退,尤其是半导体不景气所造成的影响很大,而且泰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了。工资上涨了,而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人才培养则落后了,被中国及越南等后起的国家赶上,泰国的出口便停滞了。这时,不可忽视的是泰国采取了美元联动制。在1994年1月中国人民币贬值和1995年以后日元贬值的情况下,泰铢在汇率方面失去了国际竞争力。随着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的出现,在不得不进口中间货物和资本货物的情况下产生出口低迷状况,这使泰国的经常收支赤字大幅增加到对GDP比超过8%的程度。泰国只好以短期资本的流入来维持这种经常收支的赤字。进入90年代后,泰国曾3次实施了金融、外汇的自由化,尤其是1993年设立了曼谷离岸金融市场,使大量的短期资本流入了泰国(据说曼谷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后至1996年的仅3年时间,其规模已经超过了500亿美元)。为此,在不动产及股票等方面出现了泡沫现象,随着泡沫的崩溃,外资又流往国外。泰铢被大量抛售,再维持美元联动制已经很难了,不得不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泰国发生的货币危机转眼之间就波及了东盟各国,其原因与泰国一样,这些国家也采取了依赖外资的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和美元联动制。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根据以上说明,一方面有人就亚洲的货币危机提出了十分乐观的见解。美国的杰弗里·萨克斯和史蒂文·拉德雷特及日本的渡边利夫的见解可以说是典型的例子。根据他们的见解,这次货币危机只不过是长期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出现的调整局面,两三年内便会重新走上高度经济增长的轨道。就其论据来看,第一应该说是“外因论”,短期资本的急速流入是这次货币危机的主要原因,改善金融体系并加以管理诚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良好,如果一时的混乱平息了,恢复是很快的;第二,由于东亚出现了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东盟各国→中国→越南及缅甸等这种经济发展从中心波及周边的、其他地区所没有的“雁行形态的经济发展”,大概不久就会恢复到成长轨道上来。
以泰国为震中的货币、经济危机受到注目的一个很大原因如上文反复触及的那样,可以说是世界银行作为“奇迹”而甚赞的东亚各国的突然逆转。这些国家的货币、经济危机的发生,不仅产生了萨克斯和拉德雷特那样的乐观见解,而且也产生了悲观的见解。例如吴军华认为,即使1997年没有发生货币危机,东亚各国迟早也要面临调整局面,发生货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依靠“东亚型发展模式”(依赖外资的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和开发独裁型
政治体制)的经济增长已经到了极限(吴军华:“东亚发展模式的界限”,《周刊东洋经济》,1998年1月17日号)。
这里拟就依赖外资的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的限度谈谈我们的想法。如前所述,引领泰国高度经济成长的是外资对制造业部门的设备投资和制造业的出口,这作为外资的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的成功范例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实际上泰国等东南亚各国正式采取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仅仅是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首先应该指出的是曾有过为了摆脱80年代中期的、当时人称战后最大的经济萧条而采取或不得不采取了这种战略(这意味着对外资大幅度缓和限制、实行有利的鼓励措施,一句话,就是对跨国企业实行“门户开放”)的历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