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入世”对我国补贴制度的影响(5)
2016-02-25 01:07
导读:其次,如果加上外国资本的引进及其促成的产品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而需要引进这种类型的工业化所需要的中间货物和资本货物的话,可以说面
其次,如果加上外国资本的引进及其促成的产品出口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从而需要引进这种类型的工业化所需要的中间货物和资本货物的话,可以说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原本就是对外来冲击很脆弱的东西。就泰国来看,在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下,其贸易依赖程度急速提高(从1982年的54%提高到1994年的89%),已经越来越依赖制造品的出口了。此外,外国直接投资的骤增带来了进口的迅速增加,经常收支处于赤字状态,外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的活动)已经嵌入泰国经济,通过抑制进口来恢复对外均衡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第三是关于萨克斯和拉德雷特及渡边利夫高度评价的东亚的“雁行形态的发展”。他们认为在这种形态的发展中经济发展从中心向周边波及=产生连锁反应,为此先进国当然必须转移到比较优势产业或高附加价值产业,使经济结构高度化。其特征是,如果转移失败乃至落后,就会以后进国的赶超所致的出口减少和外资撤退(往后进国转移)的形式使“成长的动力”减弱。从这种意义上看,亚洲货币危机最初在泰国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在东亚,泰国位于先进国及地区(日本、韩国、台湾等)和后进国(中国、越南等)之间,处于受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等尖端技术型产业双方夹击的立场。
第四想论述一下汇率制。采取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的国家要引进外资,就必须保持稳定的汇率,对东亚来说,还具有美国是其主要市场的条件,因而采取了美元联动制(固定汇率制)。在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中,外资的引进和产品出口的扩大对其取得成功是不可欠缺的。但是,如果美元联动制下的外资引进没有采取总需求管理政策乃至没有使该政策发生作用,一般会出现外资流入→国内需求增加→通货膨胀发生→实际汇率升值(国内外的通货膨胀差距率/名义汇率)的情况。换言之,资本的流入应该对进口有利而对出口不利,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下的外资引进和产品出口扩大是相互矛盾的。但是,在80年代中期以后至泰铢危机发生之前,泰国的实际汇率出现了大幅度降低的倾向,实际上出现了外资流入和产品出口扩大并存的情况。但这不外乎是因为在美元联动制下有了1985年的西方五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G5)以后日元升值、美元贬值这样一种有可能实现出口扩大的有利条件,有了这一条件,这种战略才获得了成功。换句话说,这种历史条件失去时,即1995年以后转入日元贬值、美元升值时,泰国便从汇率方面迅速地失去了国际竞争力。从这种意义上说,G5以后的亚洲的10年是“G5产生效果的10年”、亚洲的货币、经济危机可以看做是亚洲闯入了“G5后”的新时代,这种主张是有说服力的。
如上面所探讨的那样,如果根据“华盛顿合意”采取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高度经济增长的持续就是“虚构”的,如前文所指出的那样,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可以说通过采取面向出口工业化战略所获得的“成功”只有在具备了特别的历史条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因此,我们不能不对萨克斯和拉德雷特及渡边利夫所言的“国民经济的基本条件良好、而且出现了“雁行形态的发展”、因此不久将会恢复到原来的高度增长轨道”的见解抱有疑问。这样看来,应该以亚洲货币危机为良机、为了东亚经济的重新起飞、将以往的“外国直接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转换为“自力主导型经济增长”的主张是富有启发的。 结束语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类开发报告—经济增长与人类开发》(1996年版)批评了仅以经济增长的尺度来衡量人类进步的以往那种错误的方法,在人类开发就是目的、经济增长是为了进行人类开发的手段、向人们展开选择的余地这种主张下,不仅将经济增长的量,也把经济增长的结构和质作为课题。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所批评的经济增长的类型有以下5种:
(1)没有工作的增长=就业机会没有增加的增长;
(2)残酷的增长=经济增长仅使富裕的人们受惠、贫富差距扩大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