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2)
2016-04-13 01:07
导读: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 人类社会离不开生产,没有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论
人类社会离不开生产,没有生产,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农、林、牧、渔等业生产的阶段,到十六、十七世纪以后,逐渐出现了以制造业为特点的工业生产阶段,20世纪以来,服务业又逐渐居于主要地位,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社会。但是就我国来说,仍处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因而具有很多特点。
(一) 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农业工业化的水平很低,农民的收入较少,
社会保障体系很差。
1.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过去我们虽然口头上这样说,但实践上却经常忘记,近年来粮食带头涨价,又是一次沉痛的教训。过去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实行“吃饭不要钱”,提出“放开肚皮吃饭”,结果不到一年,便发生了严重的大饥荒,这个沉痛的教训,我们应当永远铭记。
2. 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我们已经喊了近半个世纪了,但至今收效甚微。我国农业生产基本上仍未摆脱主要依靠人力、畜力为主的局面;机械化水平很低,水利化问题越来越严重,农药、化肥使用不当,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的平衡,使良田盐碱化和荒漠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和伤害。
3. 农民的收入虽然有较大的提高,但仍然处于低水平的状态,大大低于工业职工、城市居民和其他事企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而且这种差距越来越大,这是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建立的。
4.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农民的生老病死养尚无可靠的保障,这是最大的“民生”问题。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5. 关于农地制度及其改革问题。我国现在的农地制度是农业合作化时期确定的农村土地为农民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初期,改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即农民家庭有经营管理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就是农民家庭对承包土地拥有产权(即占有、使用和支配的权利)。但是近30年来一直存在农地集体所有制不能落实到农村集体单位,而被少数村干部所把持,成为农村干部腐败的根源;同时政府机关以公益事业的名义,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从中取得巨大的收益,农民敢怒而不敢言,这是变相的剥夺农民。为此,我们曾建议改革农地制度,将农地最终所有权收归国有,产权完全交给农户,使他们可以出租、变卖、典当、入股、继承、赠送,国家征用必须取得农民同意,并付给农民合理报酬。
(二)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对人类社会以至地球上整个生物界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必须实行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与方针。
1. 对近两个世纪以来传统工业化道路造成的污染应当有充分的估计,提高地球上全体人类的认识,特别是各国当权者的认识,彻底摆脱传统的工业化道路与方式。
2. 我国提出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方针: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方针,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 为此,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彻底改革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即“资源——生产——消耗——废弃物排放”的单向流动的线型经济活动的模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化”。
4.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当前应当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必须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特别是软件产业,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创新,使我国的工业制造业真正走上现代化的道路;二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创新,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保型的工业化经济体系,建立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目标的新型工业化体系,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三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科技发展战略创新,以科技进步为动力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实现;四是把科技的产业化放在新型的工业化和科技发展的突出地位,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结合起来;五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和促进经济增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做到人、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