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战略思考(2)

2016-05-01 01:05
导读:4.相对优势逐渐减弱。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地价和商务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不明显,加之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

  4.相对优势逐渐减弱。我国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地价和商务成本随着经济发展迅速上升导致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已不明显,加之在当今的国际市场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需求已趋于饱和,许多国家为保护本国的相关产业,纷纷制定贸易保护政策,仅靠低价格竞争很容易遭到反倾销报复。
  5.制造业人力资源缺乏。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外流严重影响中国制造业的自主研发能力,职业技术工人严重缺乏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能力。据悉,中国高级技工占技工总数的比例只有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由此造成中国工业制造企业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近2000亿元。
  6.贸易摩擦增多。我国近些年来遭受到反倾销调查和形形色色的贸易壁垒的阻挠,包括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认证制度)、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等,过去还主要集中在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往中,而现在,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也在增多。
  
  三、进一步发展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战略
  
  1.统筹区域发展,构筑“制造中心”。从区域结构上看,中国制造业已经呈现出一个显著特点,即三足鼎立、四分天下的局面。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已经形成了在世界上很有影响力的区域制造中心,而整个中西部地区和这三个区域各自的制造业生产总值又大致相当。这种格局已经为中国制造业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各区域要突出特点、强化优势,发展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强区域间的协调发展,为将我国建设成制造业的世界工厂而努力。
  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注重制造业的创新体系。中国的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而研发投入仅占0.3%。中国研究与发展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远低于世界5%的平均水平。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必须依靠技术创新,科技工作必须服务于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通过政府的引导加强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联系,把产、学、研紧密地连接起来,促进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个要素互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要加大研究开发资金的投入,培养企业独立的技术创新能力,减少对技术引进的依赖。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3.继续鼓励和吸收外商投资,并加强对资金的利用。要鼓励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继续实施“市场换技术”的战略,争取更多的技术转移,在沿海发达地区继续吸引外资的基础上,加大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外资的力度。在引进外商资金和技术之后,要注重消化吸收,为中国制造业所用。   4.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比较优势,推进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的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且现阶段这种优势比较突出,所以中国应在坚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积极推进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此外,要充分认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坚持以能力为本,全方位培养制造业人才,在培养高科技、高知识层的人才同时,也要加大培养实用型和操作型人才。
  5.培育走向国际市场的大型制造企业。我国规模大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企业很少,缺少可以和国外巨型企业抗衡的大型企业,这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非常不利。因此,我国政府应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适当给予企业政策和智力上的支持,使企业加速发展壮大,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带动国内相关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此外,我国的大型企业也应积极地将资金和技术投向国外,在国外投资建厂,实行跨国经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水平与国际声誉。
  6.发展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人类制造业历史上经历的第三种生产模式,也是世界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它是一种兼顾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的制造模式。绿色制造的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上一篇: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有效途径——资产证券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