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老工业区改造的经验及其启示(2)
2016-05-09 01:02
导读:(二)对老工业区改造的启示 1.对老工业区的改造需要政府财政、计划的支持和指导。老工业区由于历史的积淀,人们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于经济发
(二)对老工业区改造的启示 1.对老工业区的改造需要政府财政、计划的支持和指导。老工业区由于历史的积淀,人们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相对落后于经济发展的形势,加上沉没成本较大,经济效率较低,资本积累有限,因而,经济变革的能力、诱因与速率均不足,单靠自身力量难以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改造并取得理想效果,这就需要中央政府在财政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计划上予以指导。离开中央政府的财政支持和政策计划的倾斜及指导,任何对老工业区的改造都将难以进行下去。 2.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应与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相适应。一个地区的改革战略只有在融入了国际经济的大背景中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老工业区必须从国际分工出发,发挥本地区的比较优势,以国际资源的分布来合理布局和配置资源,才有可能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同时,一国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又要与本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相适应,通过其他地区工业和经济的发展,既为老工业区利用和借鉴其他地区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经营经验,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便利,也为老工业区的产业转移及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有利的条件。 3.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应遵循市场规律。中央财政、计划的支持和指导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可以脱离市场实际。只有遵循市场规律,从市场需求出发,根据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来对老工业区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经营结构、管理体制进行调整,生产具有市场潜力的、有竞争力的产品,才能打开市场、占领市场、生根市场,任何以计划代替市场、长官意志的做法,都势必遭到失败。 4.对老工业区的改造应把整个地区产品结构多样化和个别企业集中力量经营主业结合起来。现代市场的需求千变万化,而老工业区由于资产专用性强,运转不灵活,沉没成本大,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造成产品市场适应性不强。若制造业结构太单一,容易丧失竞争力并锁定在低效状态,影响经济增长;若盲目追求“大而全”的多元化经营方式,又容易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分散,更难形成竞争优势。因此,应把整个地区产品结构多样化和个别企业集中力量经营主业结合起来。可以这样说,个别企业收缩生产经营战线,集中力量专营主业,提高主业产品的质量,是当今社会占领市场的明智选择。对于相关产品的生产部门,可通过拍卖、租赁或出售部分股票的方式,使企业规模相对缩小,同时,让民间资本更多地进入市场,从而使整个老工业区的企业更灵活、更具活力,产品更新更快,市场造就能力更强。 5.对老工业E的改造应与技术创新、人才培训结合起来。老工业区的旧设备的技术水平往往较低,进而导致劳动生产率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因此,对老工业区的改造一定要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结合起来:一要用先进的设备代替传统的老设备;二要重视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加大对科研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与此同时,应重视对工人的培训,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或者进行岗位培训,或者进行脱产培训,或者送到专门的机构去深造。通过种种方式,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解决其实际生产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 当前,我国的“东北攻坚”可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主要有:第一,针对东北地区国有经济所占比重比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要高的现实,对该地区的国有中小企业可考虑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出售或出租,由私人经营,一方面,可减轻国家负担,另一方面,可让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东北攻坚”,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大型国有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通过股份制的方式使企业经营管理更符合市场的需求。第二,在加入WTO的背景下,站在全球的高度谋划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从国际分工的格局出发来安排产业布局,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的最优配置,从整体上提高经济素质和资源的配置效益。第三,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集群式发展道路,实行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优势产品倾斜发展的新战略,加快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形成产业发展的集群竞争优势。第四,把对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开发与西部大开发及大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放开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限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让它们以其“柔性专业性”增强产业竞争力。第五,东北地区应继续努力寻找发展工业化道路的新契机,注意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内在联系,利用新技术改造旧产业。第六,加强对在岗和下岗工人的技能和技术培训,增加就业机会,把扩大就业机会作为改造中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