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道德培养(2)
2016-05-26 01:01
导读:(三)水消费的现实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节水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水消费的现实性分析
近年来,我国虽然在节水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对于满足经济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当前水资源的浪费所造成的水资源鹰乏,已直接影响了人类目前和未来的利益。然而,人类道德的触角从未伸及自然与环境的领域,自然一直作为被利用、被改造、被摸取的对象而存在。人们始终存在着这样的观念:改造自然是夭经地义的;利用环境是无可厚非的工,〕。于是,人类与自然赖以生存的环境对立起来,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可是道德再也不能无视人与环境的关系,道德关怀应当眷顾自然环境,因为保护环境、节约用水最终关系到人类切身的利益。(一)水消费的习惯性分析
道德行为习惯是与一定的道德需要、道德倾向联系的自动化的行为动作,它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生活中的人们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挑战和要求,包括道德的问题、挑战和要求,面对这些要求,我们在多数情况下意识清楚,但做出的反应却是“不假思索”的,而且是习惯了的:我们就这样做了,往往只是形成一种习惯而已,而没有考虑这样做的理由,更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结果〔 ’〕 。面对水资源匾乏的严峻形势,社会公众还是习惯性地大肆浪费而没有形成节水的意识,更没有去遵守道德规范。因此节水对于新时代的社会公众来说,仍是一项必须进行的道德教育。需要用科学方法和理念树立公众的节水道德意识,培养其节约用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道德培养策略(一)增强奋众的节水道德意识
节水不但是公众自身素质的体现,也是其道德修养的外在写照,“勤以立志,俭可养德”是做人之美德,要使公众形成良好的节水道德意识,最重要的是引导公众自觉加强节水意识的道德培养。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在全社会宣传节水意识,使广大公众深刻认识资源浪费的危害,懂得节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只有当每个公众都树立起节约意识,节约才能成为社会道德和标准,变成每一个公众的自觉行动。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人类应达到新的道德境界,自觉承担起节约和保护水资源的重任,应当运用其优于万物的理想和道德,使其不仅有利于个体的生存,而且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其它生命的繁荣。人类应当具有完美的道德境界,“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成为地球的保护者和生态系统的协调者,以推动和促进自然界的和谐统一、普遍繁荣,从而达到最高程度的自我实现.(二)建设良好的节水宣传典论氛围
任何个体都处于一定时代和社会环境中,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操守都要受到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同时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生活的“小”环境,小环境的影响也同样不能忽视。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由社会舆论力量和人们内心信念系统所支持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及个体合力作用的结果。学校、家庭都是社会的有机构成体系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三个方面吸取各种有益的道德资源,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节水“大气候”,从而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环境,使小环境与大环境相互影响、协同作用,建设良好的节水舆论氛围。
学校应主动成为进行节水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养学生节水的道德意识和习惯,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率先垂范,厉行节约;同时,还要充分运用学校德育的各种优势资源条件,使节水的宣传渗透到课堂、食堂、寝室等
校园的各个角落,使浪费水资源的行为在校园内处处受到警示;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宣传表扬师生中勤俭节约的先进事迹,批评揭露多种不良消费和浪费资源的现象,积极营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良好、浓厚的校园节水舆论宣传氛围。
家庭是社会成员的第一所学校,改善家庭德育环境,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使家长成为子女的表率,对提高子女的道德水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从小对其子女进行正确的引导,随时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和生活习惯;同时,还应对其进行趋向行为训练,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给他们树立榜样,培养其良好习惯、优秀道德和健康的人格。另一方面,家长的道德品行、生活方式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下一代,并给其身心发展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人说,父母的言行是一本不成文的教科书,“上梁不正下梁歪”,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该像教师一样“为人师表” , 成为其子女身心健康发展的前进动力和道德表率。社会是个体生活、成长的大课堂。应该利用多种渠道,各类宣传工具,开展普及性和社会化宣传活动,在节约尚未成为公众自觉行动之前,应该通过各级政府、各类社团,利用一切舆论工具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大众化的节约宣传教育活动;同时,利用各种国际环保纪念日,运动式与普及化并举,展开广泛的群众性节约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会节约氛围。重视良好氛围对人道德的影响作用,倡导选择良好的环境培育个体的道德,这是我国道德教育的特点。墨子有一次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人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在墨子看来,首先,人性不是先天所成,生来的人性不过如同待染的素丝;其次,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亦即有什么样的环境氛围就能造就怎么样的人。而荀子则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捏,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土,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有怎么样的环境氛围,就有什么样的风俗,也就有什么样的习性和道德。所以,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不仅需要一套能够反映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规范体系,而且更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节约道德氛围,为社会各个方面做保障。(三)利用道德的导向增强对不良行为的约束力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和转型的重要历史时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文化思潮对缺少鉴别力和批判力的社会个体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容易做出违背道德的事情。有的社会成员在生活中连最起码的道德要求都做不到。在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的现象也比比皆是,如洗漱不关水龙头的、水龙头不拧紧的、有人无人洗浴时的“长流水”现象屡见不鲜;有人甚至开着水龙头“冰镇”瓜果,或用水冲衣服、鞋等以代替洗衣机。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都造成对水资源的极大浪费,所有这些做法在我们周围都是十分常见的,其对水资源的浪费也是显而易见的。日常生活中的节水道德是蕴涵性的,对生活着的人们起着暗示作用,而公众对节水道德的学习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通过接受暗示来完成的。接受暗示的一个根本特点在于接受某种影响而不自知,或者说是“受影响于浑然不觉之中”,这就需要利用道德的导向作用来约束人们的不良行为〔川。生活中的道德影响无时无处不在,这就需要利用正确的道德舆论导向来约束自己以及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