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贫困大学生双解困对策研究

2016-05-23 01:0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贫困大学生双解困对策研究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贫困生比例逐年增加,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显。文章结合高校贫困生工作实践,提出经济解困与心理解困双解困才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最佳对策。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经济解困;心理解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近年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有逐步扩大之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实行招生并轨、学费制度改革,这为高校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许多高校以此为契机,纷纷扩大办学规模,高等教育也逐渐朝着专业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高校“扩招”过快,财政拨款有限,随之而来的是贫困生难以承担的学习和生活费用,出现了贫困生经济困难、精神困乏和心理困惑等一系列问题。
  在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是国家、社会和学校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明确要求“完善资助困难大学生的机制,帮助贫困家庭大学生完成学业”。因此,如何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问题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解决贫困生问题是建设和谐校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紧迫的政治任务。
  一、当前贫困大学生的“双困”问题
  当前高等学校贫困生的总体数量和所占比例都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通过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帮困助学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由于经济上的不平衡、生活地域的变化以及部分贫困生的心理素质较差等原因,贫困生出现了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双困”问题,部分学生成为经济、身心“双困生”,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乃至健康成长。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经济贫困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特别是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改革以后,从1997年全部实行招生收费并轨后,高校学生上学不给钱或少给钱的时代随之而去,高等教育部分费用由个人、家庭负担,大量的高校贫困学生也随之涌现出来。高校贫困学生是指高校内一些经济上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有的甚至无力维持学业的大学生,从目前全国平均状况来看,一般将学生月生活费低于150元的确定为“贫困生”,低于90元的则为“特困生”。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体制改革,学生实行缴费上学,每年维持一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费用在1万元以上,包括学生的学费基本在大约4000-5000元/年.生、住宿费500-1200元/年.生、书杂费600-800元/年.生,加上在校期间生活费、往返车旅费;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西部差距的扩大,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由于所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缓慢,总体收入水平偏低,家庭收入更低。再加上这些地区群众思想落后,超生严重,一个家庭几个人同时上学的不在少数;在高校贫困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父母双亡或单亲子女、父母下岗,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大多生活困难,经济无保障;由于天灾人祸等变故出现的困难家庭,这种父母长年疾病或学生本人长年疾病、残疾,学生不但在经济上困难,学生的心理上也存在很大的压力。
  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国家助学贷款、政府助学金、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等,部分优秀贫困生还可以获得奖学金。但是,由于国家助学贷款基本上用于缴纳学费,国家奖学金、政府奖学金和政府助学金又不能够同时享受,再加上勤工俭学、社会助学基金资助人数和金额的有限性,贫困生每月从外界获得的经济资助不足250元,经济来源少直接导致生活费用低,造成经济贫困。 中国大学排名
  (二)心理贫困
  贫困生是高校这个“大家庭”中特殊而又倍受关注的一个群体。许多大学生第一次离开故土, 面对发达地区来的大学生, 经济方面的落差, 容易导致一系列个性特征和心理上的不良变化。有些贫困生不愿正视现实,以“贫困”为耻,嫌弃自己出生贫困。部分贫困生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刻意隐瞒自己贫困的现状,害怕别人问及家庭,不愿提出困难补助申请,盲目攀比高消费,甚至不惜借钱来实现。有些同学领着生活补助费,却宁愿饿着肚子也要购买衣物、化妆品等;有的同学想得到打工的机会,却对学校提供的比较艰苦或不够体面的岗位不愿去干,认为当着同学的面做服务工作有失尊严。这些现实造成部分贫困生在性格和心理上的扭曲。
上一篇:《金融风暴》—中国会受到波及吗? 下一篇:经济结构性与收入水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