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6-06-24 01:0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贸易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近年来,国际上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其中贸易自由主义者和环
近年来,国际上对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争论一直很激烈,其中贸易自由主义者和环境保护主义者各执一词,贸易自由主义者认为贸易本身并不会损害环境,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源是市场和政府失灵;环境保护主义者则认为自由贸易是对环境最大的破坏(Esty,D.C,1999).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发展与环境大会上,环境问题首次成为一个世界议题。为了寻求环境和自然资源可承受的、生态和经济可协调的长期发展模式,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于1987年提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损坏地球生命系统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的发展”(WCED,1987)。此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概念形成进入战略发展与制度创建阶段。1987年达成《蒙特利尔协定书》;1989年达成《巴塞尔公约》;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即里约会议)达成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化公约》、《森林原则声明》和《里约政治宣言》;1997年达成《东京条约》;2002年9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世界可持续发展首脑会议更是一次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会议,在有效的机制保障和规范的管理上进一步推进了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可以说,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近20年中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伴随着人们对环境可持续问题的关注,有关贸易与环境的争议也越来越激烈,环境与贸易在1996年成为WTO关注的一个新议题。  一、贸易与环境的理论和现实冲突  贸易与环境从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贸易是经济层面的概念,环境则是社会生态层面的概念。贸易规则的制定与实施是为了减少交易成本,克服人类行为的负内部性(即由于人为设置障碍而产生的内在于交易系统的成本),把内部成本外在化。WTO正是通过大量的贸易协议促进贸易自由化,增进各国的经济利益。环境可持续问题则是国家或国际组织为了实现一定的环境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规则,实质是克服人类行为(主要是生产和生活行为)所产生的环境负外部性,把外部环境成本内在化。可见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并不相同。然而现实中,环境政策对贸易的冲击和贸易对环境保护的影响不断交织,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争论愈演愈烈,而争论的内容和范围也由于新问题的出现而不断延伸和扩展。  1.理论冲突  贸易与环境的理论冲突集中体现在自由贸易主义者与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对立上。  自由贸易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是有利的。首先,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看,自由贸易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保证生产活动能够按照最有效的方式进行。这样通过自由贸易的全球产出耗费的环境成本最低。例如,那些对农业高保护的国家每公顷的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量是低保护国家的10倍。其次,自由贸易能使国家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更加环保的产品和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尤其是对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效益更大;最后贸易自由化还有利于消除扭曲的贸易政策措施如补贴和税收,由于这些措施扭曲了环境的成本,使得自然资源失去合理的配置,不利于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主义者认为自由贸易对环境保护不利。一方面自由贸易所带来的经济活动的增加会增加对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另一方面在各国有权制定自己环境标准的前提下,不同的环境标准就如要素禀赋一样会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这样,自由贸易的结构会赋予环境标准较低的国家竞争优势,其结果会出现各国竞相降低环境标准,环境高标准国家的厂商将向环境低标准国家转移,出现“污染庇护所”(Baumol and Oates,1988)  2.现实冲突  (1)环境保护还是贸易壁垒  贸易和环境现实冲突最为明显的体现是一项贸易措施是属于环境保护还是属于贸易壁垒。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风俗、法制等差异很难将各国的环境标准达成完全的统一。发达国家迫于国内环境保护主义者强大的压力以及保护全球生态环境的需要,希望通过各种可能的手段来防止环境恶化,贸易手段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发展中国家则担心环境保护会成为发达国家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工具,既绿色保护主义,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制造障碍。为此,以印度和马来西亚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在多哈会议上同以欧盟为首的发达国家展开了激烈的交锋。近十几年来,从最著名的美墨金枪鱼一海豚争端、美国对泰国虾的贸易禁运到欧盟的牛肉争端等源于环境问题的国际纠纷不断出现。  (2)WTO规则与多边环境协议(MEAs)  虽然WTO正试图将环境规则纳入其议程,但由于WTO规则与环境保护规则的制定在现实中相互独立,双方的条款经常出现不协调。如何处理多边环境协议中贸易措施和WTO规则的关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乃至于发达国家相互之间基于对本国利益的考虑存在明显的分歧。如1996年欧盟提出放松GATT第20条款的限制条件,建议在这一条款中增加一条有关MEAs措施和WTO规则之间关系的备忘录。凡是MEAs中违反WTO规则的措施都将作为例外来处理。发展中国家则认为欧盟的建议旨在使其贸易措施合法化,实质是以贸易作幌子达到保护本国市场的目的。  (3)环境货物和服务开放还是保护  如美国以自由贸易为由试图将环境货物和服务纳入贸易与环境的议题,要求发展中国家开放环境资源领域,而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这是剥夺发展中国家保护环境的合法和正当的权利。  (4)环境标准统一还是灵活  关于环境标志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分歧在于环境标志的制定是否应该以工艺和生产方法(PPM)为标准。即如果产品的生产方法对环境不利的话,即使这种方法对产品的性能没有丝毫影响,这种产品也将被看作是不利于环境的产品。发展中国家认为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环境标准对各国也应不一样,发达国家企图将本国的环境标准和生产方法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合理的。  二、贸易与环境相关性的经济学分析  1.贸易自由化对环境影响的效应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可以用U=F(0、I、S、P、T、R、K)函数来体现。其中U为环境质量,Q为经济生产规模,I为收入,S为生产结构(主要由生产技术决定),P为产品成分,T为产品技术扩散,R为环境监督,K为其他因素。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上述因子而最终作用于环境。  (1)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是指贸易对经济规模的影响,即随着经济活动的增加、消费的扩大以及收入的增加,污染也可能会增加。贸易的扩大,必然带来Q的扩大,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会造成资源使用量的增加,由此造成环境质量的降低。U与生产规模体现为负相关,贸易扩大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传统贸易理论中,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是贸易品的重要投入要素。随着经济发展,自然资源在商品贸易中的投入量虽然呈显著下降趋势,但自然资源仍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基础。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尤其依赖农业和自然资源,因此发展中国家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不断恶化的贸易条件最敏感(UNDP,2003)。  (2)收入效应  收入I的增加可能从多方面影响环境。首先收入增加会带来消费增加,消费增加导致生产增加,对环境不利,但收入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使人们购买高环保产品,由此对高环保产品的需求增加,对低环保产品的需求下降,结果促使厂商加大环保投入,增加对环保产品的生产,提高环境质量,同时收入提高也使得厂商有更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环境质量上升。如中国、韩国、墨西哥和巴西随着GDP的增长,环保投入也明显增加。在生产规模和生产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收入和环境的关系呈现出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U”曲线,该曲线表明,在:正业化进程的早期,环境条件会不断恶化,而当人均GDP达到5000—10000美元后,环境状况将会逐渐好转,人均排污会逐渐下降。
    上一篇:航天计算机产业中应用软件的发展战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