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政府管制
2016-07-12 01:07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我国经济改革中的政府管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
【摘 要】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府管制的理论前提,然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阐述了我国政府管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得出对我国当前政府管制必须深化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政府管制;市场失灵;政府缺陷
早在200多年以前,
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已经提出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看不见的手”能推动自利的的个人和厂商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政府是“守夜人”无须直接干预经济活动。而到了近代西方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以及70年代的滞胀现象后,政府干预经济则成为主要的政策主张,政府行为逐渐成为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对政府管制的定义,经济学家们的说法大同小异,在这里取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史普博的说法,所谓政府管制是指由行政制定并执行的直接干预市场的配置机制,或改变企业和消费者供需决策的一般规则或特殊行为。管制是政府直接干预微观经济主体活动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对市场机制的代替。
一、政府管制的理论前提
经济分析表明,市场失灵是政府管制的必要条件,也即理论前提。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将市场的运作假定为一个完全无摩擦的过程,即“完全竞争假定”。在一系列的理想化假定条件下,可以导致整个经济达到一般均衡,导致资源配置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但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定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即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导致“市场失灵”。垄断、外部影响、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这些都是市场失灵表现形式,也是引起政府管制的主要原因。
(一)垄断。 所谓垄断是指在市场上垄断厂商控制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市场的销售,顾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对比完全竞争市场下,以较高的价格和较少的产量牟取垄断利润。在垄断条件下,厂商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不是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而是边际利润等于边际成本,从而处于一种低效率的资源配置状态,且由于协议的各种困难,潜在的帕累托改进难以得到实现,于是整个经济便偏离了帕累托最优状态,均衡于低效率之中。
(二)外部影响。在很多时候,某个人(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危害,但他自己却并不为此而支付足够抵偿这种危害的成本,如嗓音、污染问题等。在外部影响下,由于产权不明晰等原因,导致经济当事人会出现效率与福利损失,从而在资源配置上也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公共物品。通常将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叫做公共物品。由于公共物品在消费上不存在支出约束,在供给上没有利益驱动,市场机制在配置它时不是导致它的生产不足,就是导致它的闲置,因此市场无法保证公共物品的提供。
(四)信息不完全。由于认识能力有限,经济当事人双方不可能知道彼此的所有信息,如买卖双方,如果卖者不让买者知道商品的信息,买者不知道究竟值得不值得去购买它;相反,买者又可能因为已经知道了全部信息,也不去购买它,甚至有时买者撑握信息不完全时会发生“逆向选择”,随着价格的上升而增加购买,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购买。这些对市场机制来说,都意味着低效率,意味着市场失灵。
总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市场配置的作用范围已经并将不断地远离“完全竞争假定”这座孤岛(或称原点、起点),市场的失灵导致了政府管制,以矫正和改善市场机制内在的问题,发挥其资源配置的优势,以达到帕累托次优。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政府管制中存在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逐渐代替政府实行资源配置,同时政府也简政放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市场化发展进程的需要相比,政府的管制仍然过多,显示出我国政府管制存在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