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2)
2016-07-23 01:02
导读:同样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低工资、高 就业 ”等政策,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相当高,在1978年仍为30.5%。为
同样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低工资、高
就业”等政策,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相当高,在1978年仍为30.5%。为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下降。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真正启动了改革的历程。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对财政收支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在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
科教文卫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
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决策机制扩大了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存在着政府预算中的“公地悲剧”。因此,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又逐渐回升。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三、结论
改革开放30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财政收支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而占GDP比重则大致呈U变化。我国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出了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同时其他因素对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改革实践。因此,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是不现实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而要加以控制也是不太合理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个重要推动力量是片面的,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同时也导致了国家财力的变化。
中国大学排名 参考文献:
[1]陈共.
财政学:第五版[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2]胡书东.公共财政改革与财政的两个比重变化[EB/ON].http://www.ccer.edu.cn/cn/
[3]闫坤.对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8-04-21.
[4]夏祖军.我国财政增收的来龙去脉[N].中国财经报,2007-12-22.
[5]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1-6.
[6]张恒龙,孟添.中国财政体制(1949-2004)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竞争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07(4):100-104.
[7]朱进.财政预算的“公地悲剧”: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一种解释[J].当代财经,2008,(3):24-28.
[8]刘尚希,邢丽.中国财政改革30年:历史与逻辑的勾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