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比较优势的丧失(2)
2016-12-09 01:07
导读:扣除一般的通货膨胀因素之后,自然资源的价格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下降了60%,可以断定,在今后的25年里还会下降60%。原材料将会从发展中国家
扣除一般的通货膨胀因素之后,自然资源的价格从7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下降了60%,可以断定,在今后的25年里还会下降60%。原材料将会从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更为重要的是,世界正处于材料科学革命的前沿,它将带来按需定制的材料。生物技术也将加速农业中的绿色革命进程。在21世纪,没有任何国家能仅仅靠拥有原材料而致富。
资本优势也不再成为一种竞争要素了。随着世界资本市场的发展,基本上每个人都可从纽约、伦敦或东京借贷。今天,曼谷的企业家所建造的工厂,资本密集度可同美国、德国或日本的任何一家工厂相媲美,尽管在他生活的国家里人均净收入不足上述三国的十分之一。事实上,以投资而言,已没有什么资本富国或资本穷国了。资本密集型产品并不必然在富国生产,富国的工人并不必然占有更多的资本,也不必然具有更高的生产力水平,或获得更高的工资。
在人工智能产业时代,资本与劳动力之比不再成其为有意义的变量,因为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整体差别已不复存在。技能、知识与入力资本,都是由产生有形资本的同一投资基金创造出来的;原劳动力(指放弃闲暇的意愿)依旧存在,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已大为降低,并且,在全球大量贫穷的失业工人存在的情况下,原劳动力可以很便宜地买到。
如今,知识与技能正作为比较优势的来源而凸现出来,成为20世纪后期经济活动分布中的决定性因素。硅谷和128公路之所以座落在它们现在的位置,仅仅因为那里是智能集中之地,此外则一无可取之处。
随着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于20世纪的问世(其首例当推德国的化工业),对新产品的有意发明显得日渐重要。那些新产品的发明者将在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初期生产这些产品,并得到高额利润和工资。最终,这种生产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但到那时,产品就成为劳动力密集型的低收入、低利润商品。纺织业是典型的例子,它曾是推动英国和美国工业革命的带头力量,但今天,它已成为标准的第三世界加工业产品。
所谓的“产品周期”也已不复存在。逆向工程技术加上跨国公司将其技术向产品成本最低地区转移的趋势日渐加剧,使新产品技术就像资本和自然资源一样.,能够迅速地传到世界各地。新产品技术授权应用之处不一定是其发明地,使用者也不一定是其所有权持有者。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摄像机和录像机(由美国人发明)、传真机(由美国人发明)以及激光唱盘机(由荷兰人发明)的情况。当这些产品步入商品化、产业化和盈利阶段时,它们全成了日本产品,尽管日本人并未发明其中任何一种产品。如果一个国家只是单纯的产品发明者,而不同时是其低成本生产者的话,它所能获得的经济利益微乎其微。技术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但与新产品技术的领先相比,生产制造技术的领先更为重要。
低成本生产者在某种程度上说与工资有关,但从更深层次看,成为低成本生产者意味着成为生产制造技术的主人,意味着不仅拥有了相关的技艺,知道该如何把新技术组合到一起,而且拥有了生产过程的管理能力。要想成为生产制造技术的主人,成功的企业必须把其发明、设计、生产、销售、后勤以及服务等众多环节管理好,组成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严密网络。成功的奥秘不是劳动力或资本的堆积,甚至也不是管理上的集成。而是整个组织的技能基础、正是它将上述诸多行为环节整合成一个低成本的系统。
经典的比较优势理论常常使人觉得,似乎所有人都可以此贸易中获利,但从技术上看却并非如此。从比较优势中获利国家的总收入的增长,将以这些国家中某些企业的亏损为代价。这一理论的真正含义在于,那些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企业,能够从其行为中获得额外的利润,以补偿那些在国际贸易中亏损的企业。如果这种补偿未能真正兑现(它还从来没有兑现过),那么那些亏损企业就有理由反对国际贸易。在经典理论看来,这种亏损是微不足道的。首先,它假定存在完全
就业,自由贸易不会把任何人推向失业的深渊;其次,转移成本被假定为零,在不同地区、行业和公司之间被迫转换工作的过程中,不会有某些地区、行业或公司的物质、人力资本会遭受损失;第三,收益被假定为处处均等,每一行业的人力或物质资本的收益率都是相同的,不论哪一公司或行业,工人自愿放弃的每一小时闲暇,都可获得同样的工资。因此,被动地转换工作不会对工资产生太大的改变,如果存在什么变化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