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失业的理论实践及启示(2)
2016-12-28 01:02
导读:(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结合的就业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 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三)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求”结合的就业政策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面临着全球化、知识化浪潮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在不断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经济的同时,失业问题成为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可忽视的问题。失业率居高不下,失业规模庞大、范围广,失业具有明显的非周期性。在这种情况下,西方治理失业问题的政策出现了供给政策与需求政策的有机结合的方式。因为西方国家失业情况,既不是单纯的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也非纯粹供给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而是需求和供给共同影响的。克林顿政府的增支减税,小布什政府的减税增支都是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欧盟各国十分注意将劳动力市场的外在灵活性和内在的灵活性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劳动力市场对就业问题的调节作用,使劳动力市场经常处于不饱和状态,存在吸纳就业的空间。
总之,自失业现象产生以来,
西方经济学家就对导致失业的原因进行研究,各个流派也都在研究失业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有所侧重的失业理论,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具体的措施包括:如何提高宏观经济的活动水平,增加某一经济的活动水平,从而增加对劳动的总需求;从劳动力的供给角度做文章,如何使劳动力的供给在总量上、结构上、质量上符合市场对劳动力需求;如何修复劳动力市场的调节功能,完善就业服务政策,对劳动供求进行调节。
我国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选择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失业问题具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既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带来的失业,又存在劳动力的供求结构不合理引起的结构性失业,还有体制改革导致的失业和隐蔽性失业等。在借鉴国外就业管理政策的基础上,考虑到我国就业的实际,我国也需要采取“供求”结合的管理政策,促进社会的再就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一)通过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我国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有较大的差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至今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宏观经济存在高增长和高失业的局面。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就业问题是从属于经济增长的,只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失业就会自动消除,事实上,“就业从属于经济增长”这一命题是以资本-劳动比率不变为前提的。而如果资本-劳动比迅速提高了,经济增长就不能带来就业扩张。为此,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在确定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结构时,使这两个因素朝着有利于实现就业战略目标的方向发展,以就业推动型经济增长方式代替投资推动型增长方式,把降低失业率和增加就业机会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出发点。为此,要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关系,通过发展经济促进就业,通过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发展,实现发展经济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 (二)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改善就业结构
首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拓展新的就业领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不断提高的趋势无法逆转。在第二产业效率提高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也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仅为30%,第三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也仅为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发展第三产业,一方面要继续支持鼓励餐饮业、旅游业、批发零售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拓展第三产业中的新领域,重点发展咨询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教育服务业、法律及会计等的中介服务以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其次,以西部大开发为中心,大力调整地区经济结构。目前西部地区的相对滞后而产生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也是扩大就业降低失业率、促进劳动力流动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最好机遇。但在此过程中,要保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调整所有制结构,在抓好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和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于劳动技能和素质的要求,不像大企业那样严格,而且中小企业大都资本有机构成低,这就决定了它在吸收大量劳动力、减轻就业压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它所提供的就业机会远远多于大企业,是劳动就业、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和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