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及对策(2)

2017-01-12 01:40
导读:因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公布存在时间滞后问题,我们可以从近年来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

  因资金流量表的数据公布存在时间滞后问题,我们可以从近年来GDP、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的增长速度,说明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进一步下降。2002年至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3%,而同期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6%,远远高于同期GDP增速。2007年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幅为32.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幅为36.7%,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幅只有12.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幅只有9.5%。可见,政府财政收入增速远高于企业利润增速,企业利润增速远高于居民收入增速。因此,国民收入在企业和居民的初次分配中更倾向于企业,在政府和居民的再分配中更倾向于政府,由此推断,近年来国民收入分配向政府和企业倾斜的现象并没有改变。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下降,说明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政府转移支付不够。1998年以来,政府推进了养老、医疗和教育体制改革,取消了福利分房、推行教育产业化、医疗市场化,企业职工的养老也由企业负担而转向社会统筹。政府在主动从养老、医疗与教育等需要大量财政资金投入的领域退出的同时,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当有限。从1998年到2006年,我国财政社会保障经费年支出由598亿元增长到36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9.4%;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也从5.5%增长到11.5%。尽管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增长很快,从社会保障支出国际比较角度看,我国用于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般在30%~50%之间)甚至远低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
  需要指出的是,资金流量表中的政府收入只包括了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没有包括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制度外收入,如制度外基金、制度外收费、制度外摊派(集资)和制度外罚没款等。在分析政府收入的水平时,如果考虑国企利润和国有资产增值的总额和各级政府土地收入,则政府收入将更多。总之,近十几年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政府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而居民收入的比重是在不断下降的。中国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藏富于国”,而非“藏富于民”。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失衡
  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需求拉动,属于典型的投资型经济增长,消费需求不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应有作用,最终导致投资与消费不平衡,即国民经济的内部失衡。1990~2007年,投资占GDP的比重从25%起步,最高达到48%,我国的高投资已经持续了17年,至今还未见到下降的趋势。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对外贸的依赖加强。过剩的生产能力需要在国际市场上找出路,造成过大的贸易顺差,最终导致国际收支失衡,即外部失衡。   尽管投资、出口的拉动带来了近年来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然而从长期来看,这种增长模式存在不少弊端,突出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投资长期高速增长,必然形成越来越多的生产能力。而国内消费需求一直相对不振,一旦国际经济发生变化导致外需不足,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并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其次,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而消费是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也是经济增长的终极目标所在。如果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消费水平得不到同步提高,那么经济增长就失去了意义。我国目前国民收入分配比例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内部失衡和外部失衡,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转变未能真正实现。
  投资和消费的不平衡是国民收入分配失衡的必然结果。从根本上而言,消费不足的原因是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所得份额在降低。宏观税负高企和政府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导致居民对生产成果的分享在相对下降。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相对缓慢,使得许多劳动者在付出辛苦的劳动之后,无法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国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在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低收入为代价的。“利润侵蚀工资”现象导致利润大部分留在企业,加速了企业的扩张,成为投资过热的一个构成因素。同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虽然增强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导致庞大的贸易顺差,但这是在通过损耗国内劳动者的利益补贴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同时也使我们在对外贸易中屡陷被动。由于企业即使粗放经营仍然能够维持一个比较高的利润率,因此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仍能维持。劳动所得比重长期偏低有悖于经济增长的目标,与企业利润和政府收入相比,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更为重要,中国经济不应靠“利润侵蚀工资”这种畸形模式发展。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就应提高劳动报酬,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实际上,劳动报酬的提高虽然增加了出口企业的成本,但这将有利于刺激国内消费需求,抑制企业过度依赖出口的倾向。因此,调整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上一篇:外商直接投资、技术转移与经济发展 下一篇: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华文广告制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