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城乡协调发展(2)
2017-01-19 01:01
导读:(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问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并进一步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
(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问题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我国城乡发展的不协调,并进一步影响和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主要表现在:
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的差距不断拉大
客观来说,在工业化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存在差距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各国共同存在的现象,但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偏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反映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最主要指标分别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和国家多次调整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曾经有所缩小,到1983年降到最小。随着城市改革的全面展开,加上城市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4年开始拉大。1984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为1.71∶1,1989年为2.27∶1。进入“九五”以来差距逐年拉大,1996年为2.51∶1,2001年为2.90∶1,到2002年和2003年又进一步扩大为3.11∶1和3.23∶1。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42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622元,后者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如果考虑到城市居民享有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隐性收入,城乡收入差距会更大,而国际上城市与农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极少超过2。
城乡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相应地引致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差距。从消费总量看,2000年,占全国人口总量30%的城市居民的消费总额占全部居民消费的55%,这一比例在1978年仅为38%,1990年也不过44%。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例1985年为2.12∶1,到1995年扩大为2.70∶1,2001年则进一步拉大到3.05∶1。1990年至2000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加了2.8倍,农村居民只增加了1.8倍。近两年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又有较大提高,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由于收入低速增长,提高极其有限,估计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应在3.6倍左右。从消费结构上看,随着城乡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2002年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9%,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9%。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村居民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大体上是“民办义务教育”,即除了公办教师的工资是由国家和当地政府财政支付的以外,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掏钱而举办的教育。很多农村的孩子因为小时候家庭贫困上不起学,长大后,又由于缺乏知识、缺乏必要的技能而陷入新一轮的贫困。如此的恶性循环,将会使整个农村的居民素质下降,使他们只能在温饱线上挣扎。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造成了就业机会的不平等,一般农民在城市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苦活、累活、脏活或被认为不体面的工作。而就业的不平等又造成了收入的不平等。这种情况持续下去,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下一代、再下一代农村居民生活的不平等、就业的不平等和收入的不平等。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严重地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传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在城乡之间筑起了一道道资金、市场、技术、劳动力等壁垒,阻碍了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交流,并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且农村人多地少,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导致了农业的低效益。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农村内需不足,进而也影响了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4.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社会福利方面的差距
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下,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被明确区分为农村和城镇两大块,城市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居民享受各种补贴以及各种社会保险,如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收入保障等?熏而农民除了享受承包土地权外再无任何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