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城乡协调发展(3)
2017-01-19 01:01
导读: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逐步改变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一体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 (一)实现城乡
三、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和措施
逐步改变和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经济一体化,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
(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最终目标
从最终目标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标志是:建立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格局,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其内涵包括:一是城乡地位平等。就是要取消城乡间的种种不平等待遇,使农民能够平等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成果,使城乡居民和城乡各类经济主体都能享受公平的国民待遇,拥有平等的权利、义务和发展机会。二是城乡开放互通。就是要打破城乡界限、开放城市,使城乡居民能够自由迁徙,城乡各种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提高城市化水平和生产要素配置的效率与效益。三是城乡互补互促。就是要改变城乡分割、各自发展的模式,发挥城市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扩散与辐射作用,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路子。四是城乡共同发展。就是要在坚持城乡地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开放互通、互补互促机制的作用,加快缩小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差距,实现城乡的共同繁荣与进步。
(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路径
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注重加快农村发展。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我们应该看到,没有8亿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实现全面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统筹城乡经济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农村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因此,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关键是要抓好以下四个环节: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势产业,要承担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加快农业农村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光靠市场调节不行,国家必须加强扶持和保护,这是世界各国普遍的做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城乡差距的源头是投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必须在财政支出上不断向农村倾斜,提高国家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重点是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债投资和新增财政资金,首先应向“三农”倾斜;新增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经费应主要用于农村,并强化中央财政支持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公共卫生的职责;进一步增加财政扶贫投入。要改变财政支农的结构和方式,重点是建立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以及增加世贸组织的“绿箱”政策投入。
(2)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当前,农村资金外流、金融发展滞后,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知道,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因此,应积极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息收入采取免收营业税、降低所得税税率等政策,并对一些重要农业贷款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贴息,促进农村信用社在获得不低于商业银行同等赢利水平的条件下,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农民、农业发放贷款。比照国有商业银行政策,对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予以适当剥离。同时,采取综合措施,加大其他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
(3)加大对农村税收支持。在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的基础上,借鉴国际通行的统一城乡税制的做法,按照城乡平等的原则,改革农村税收制度,并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直至全部取消农业税,将农民视同个体工商户,征收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4)加大对农村保险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以对风险较大的农业项目进行保险,保护投资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当前,应主要发展政府主导下的由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的农业保险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