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017-01-21 01:0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高等教育是带动
摘要: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经济及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作为区域内的高校,需适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就应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内容就应更贴近社会。建立高校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 关键词:区域经济;专业设置;互动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经济要发展,就要注重经济的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而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起来的劳动者,正是高等教育要培养教育的对象。随着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深入,其教育职能、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育内容就要更加贴近社会,特别是区域社会经济,只有这样,其培养出来的劳动者才能合乎社会的要求和市场的需要。目前,我国1 552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93%,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地方高校能否科学定位、积极地为地方经济服务,能否确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办学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一)高素质的劳动力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已主要不在于区域之间经济发展规模及数量上的竞争,而在于发展水平和质量的竞争,决定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最关键的因素是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这就意味着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为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的素质要求和能力结构方面能够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对接,为经济发展培养出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高技能人才。
大学排名 (二)高等教育是带动区域高新技术发展的基地
综观世界,选取高校集中的地区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大力发展高科技生产,是许多国家经济腾飞的制胜法宝,如美国的北三角科技园、法国的索非亚·安蒂波利斯科技城、日本的筑波科技园等,都为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高等院校应该自觉成为新型工业化道路上的领军力量,如围绕斯坦福大学为主要依托发展起来的硅谷则因大学和产业部门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使得教学、科研、生产协调发展。因此,作为一所区域内的高校,更需要运用高水平的应用研究来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显示其在区域存在的价值。
二、高校专业设置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教育行政部门非常重视专业设置工作,使之更加规范和程序化,有效保证了高等教育的健康、快速和持续发展。应该说,专业设置工作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存在着以下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专业设置求大而全,特色不鲜明。当前,高校有一种倾向,就是都要办成综合性的院校,都希望学科齐全,但却使高校失去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2006年,湖北省110个高职办学实体共开设专业317个,60%以上都集中在50个专业。如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校达94所,市场营销专业66所,商务英语专业58所,文秘专业58所。由此可见,专业雷同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专业设置工作中,要强调集中优势办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特色学科专业的思想。
(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调整过于频繁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许多高职院校在决定专业设置时,往往不重视对专业人才供需状况的调研,也缺乏科学有效的专业论证和预测机制,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又立足于自身办学条件和办学特色的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而是仅仅从有利于招生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随意性很大,专业设置很容易失去严格而理性的控制。有些学校明明以理工科为特色,看见艺考越来越热,就非要发展艺术类专业。这种做法,不但新增的专业没有前途,而且自身传统优势也会消失殆尽。因此,盲目性设置的专业很难形成竞争优势,于是在生源激烈竞争的压力下,又不得不频繁地调整或更换专业。这不仅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