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财产性收入的伦理初探(3)
2017-02-17 01:02
导读:其次,让更多人拥有合法的私人财产,并切实保护好私人财产权。如果不保护私人财产,最终不会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来源于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
其次,让更多人拥有合法的私人财产,并切实保护好私人财产权。如果不保护私人财产,最终不会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来源于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因此必须以稳定的公民财产以及明确的私人财产权作为前提。现如今,《宪法》以及《物权法》中关于私人财产权的保障,都为保护私人财产提供了法律基础,加大了对低收入群体财产权的保护力度。
再次,积极推进资本市场发展。目前,对于更多群众而言, 财产性收入主要来自资本市场,要有效减少和化解资本市场的风险,必须创造一个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让资本市场更健康、更成熟、更完善,使更多群众真正通过资本市场,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同时,还必须首先要“创造条件”,加大力度保护好低收入社会阶层的基本财产,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想方设法提高他们的“财产性收入”。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社会上贫富分化的现实[3]。
四、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无论从经济领域来看还是从伦理领域来看,财产性收入的新提法都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从经济伦理的角度来看,这一新提法更能促使我国经济社会走向更加公平、公正。平等是人权的一个本质属性,平等本身拥有道德价值。这一原则将深刻地制约着未来人类社会的
政治价值取向与制度设计。但是社会有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贫富不均的情况,所以就有了对社会公平的要求。对于相对的贫富差距,国家应依据社会公正原则努力实现社会的机会均等。但社会公正原则并不是追求社会财富与经济地位的绝对平等,而是国家应保障人人享有的平等人权,同时也应保障每个人给予其社会贡献所要求得到的权利、利益与尊重[4]。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从我国的现状来看,首先,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者在社会中的比重,也可以说,增加群众的财产性收入,为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增加提供了正确的途径。这样能使更多的低收入者逐步进入到中等收入者行列中,从而让中等收入者逐步占全体人口的多数。这也符合了报告提出的“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新要求。其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增加低收入者的财富,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拉动内需,同时还要使普通投资者转变观念,通过越来越多的财产性收入,能使大多数人进入中等收入者行列。再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更好地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也符合我国国家和全体人民的长远利益。
当人们普遍都有一定的财产性收入时,就意味着整个经济的消费结构处于比较合理的阶段。拉动内需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而中等收入阶层的存在是拉动消费的重要力量。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会促进并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健康与均衡。
参考文献:
[1]孙春艳.财产性收入将致富谁?[J].中国新闻周刊,2007,(11).
[2][美]约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