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与运行基础的研究
2017-02-25 01:0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功能与运行基础的研究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国外银行业在强烈的市
国外银行业在强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经常进行必要的资产重组,特殊时期则采取主动性的防险措施,出售部分风险资产,以增强资产的稳定性、安全性,重建资产负债结构,恢复正常营运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美国有中介银行、信托投资机构或其他形式的载体来购买和归集这些风险资产,并运用资产证券化的途径来获得现金流,成功地进行资产置换,实现了资产的潜在价值,救活了许多面临困境的银行和企业。在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中,泰国、马来西亚、韩国近来都建立了资产管理公司,专门处理银行呆账;日本也已开始建立“过渡银行”,通过这种机制来处理银行的风险资产。中国建设银行从1998年底就开始组建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为消化银行的风险资产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堵住漏洞、化解风险的制度创新 由于经济制度转型、经济政策调整、市场结构变化和企业与银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使商业银行的部分贷款处于高风险状态。其中有一小部分已形成呆账(坏账),失去了赖以存在的价值实体,不存在救活的希望。而大部分风险资产是通常所称的呆滞和逾期贷款,有一定的价值实体存在,只要具有适当的经济环境,采取有效的手段,完全有可能把这些信贷资产再利用起来,变无效资产为有效资产,变即将缩水的资产为可能增值的资产。在最近几年的企业制度改革中,有许多地方、部门和企业借转制之机,或明或暗地采取甩债、废债或将资产转移、低估资产价格等等手段,将积欠的银行贷款“悬空”,变成人为的呆账,将风险转嫁到银行、迫使银行承担经济损失。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权责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管理不对称,造成了不正常的资产流失,扩大了经济风险的负面后果。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形成的国有企业和国家银行体制造成了权责关系三重不对称:一是行使投资决策的权利和实现投资效果的责任不对称;二是支配资产的权利和保持资产完整与安全的责任不对称;三是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的权利和归还银行贷款的责任不对称。所以,在经济运行中,企业要贷款不管效益,银行放贷款不问风险;在企业转制中,利益归企业、部门或地方,而风险无限制地推给银行。在银行体系内,总行和分支机构掌握的信息数量和质量也是不对称的。银行信贷资产的状况和风险评估的信息,存在种种失真,总行无法掌握全部真实信息,一些分支机构也利用这种失真来推卸责任或谋取利益,在信贷资产管理上管理能力和管理手段也不对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风险资产,依靠当地政府和银行分支机构进行处理,无法推行标准的定价规则,也形成不了密集的化解能力。
一般说来,多种商品联销比只售一种商品的效率高。同样,各个分支机构多头处理自己的风险资产,不如集中起来给购买者以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效率。商业银行建立资产管理公司,把分支机构的风险资产剥离出来,由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集中进行重组、转售、开发和清盘,可以减少各种形式的地方保护主义和非理性的行政干预,可以减少资产管理中的主观随意性,而且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资产经营的原则,对各种类型的风险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营销,可能更好地实现这些资产的内在价值。从各个银行来说,把一部分风险资产出售之后,资产规模缩小了,而资产质量提高了,在正常资产和风险资产之间设立了一道“防火墙”,可能提高银行消化风险资产的能力,恢复风险资产的信用等级,扩大资源重组的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来,组建资产管理公司是银行风险管理体制的创新。 二、资产剥离不要等同于权责利的切断 严格意义上的资产剥离是把公司资产的一部分出售给第三方,类似于商品的买(卖)断。人们常常误解分立与剥离的区别。分立是母公司使自己的子公司或一些部门独立出去,让其独立经营、自负盈亏,母公司只以股权为限度承担经济责任。我国商业银行拟议中的资产管理公司,对总行来说是以风险资产经营管理职能为基础的组织机构分立,并没有形成剥离;而管理公司同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之间,在出让和接收风险资产上,则是一种买与卖的关系,而且应当是一种买(卖)断的关系,不存在连带责任。“资产的剥离和售出在某种程度上象征了过去的错误,因为原先的决策被改变了”(美国J.弗雷德.威斯通语)。把风险资产剥夺离出来之后,并不等于出让方就完全免除了一切责任,而且在资产管理公司运营这些风险资产时,仍然需要出让方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配合,才可能真正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