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
2017-04-08 01:05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工业化或地区工农关系转换一般经历了农业支援工业发展、工农业平等发展和工业支援农业发展三个阶段。转向工业反哺农业阶段的标志有: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非农业部门在国民经济中取得绝对主导地位;非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绝大部分;人口的城市化水平达到较高水平;工业部门已建立了相对完整的体系。工业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在工业反哺农业阶段,政府一般运用价格、财税、信贷、公共服务等政策,对农业实行保护。
关键词:工业化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经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JP 2]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为我国在新形势下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定下了基调。为了加深对“两个趋向”的认识,有必要比较、分析和借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工农关系转换的经验。
一、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工农关系转换的三个阶段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工业化分为不同的阶段。根据综合性标准,学术界一般将工业化分为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根据工业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演化趋势,可以大致将工业化分为农业支援工业发展(或以农补工)、工农业平等发展(或工农自养)和工业支援农业发展(或以工哺农)三个阶段,见表1。必须指出的是,工农关系的这三个阶段并非在所有工业化国家都表现得非常明显,第二阶段在许多国家表现也不甚明显。ァ ∧壳埃国内还有一部分人怀疑是否存在一个工业支援农业发展(或以工哺农)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确实经历过从农业支援工业发展阶段到工业支援农业发展阶段转型的过程。其中,比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等。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验表明,当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如果及时采取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则整个国民经济就顺利发展;反之,如果继续实行以农补工,则就会出现农业萎缩、城乡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ァ ”1 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工农关系转换的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农业支援工业发展(或以农补工)阶段ァ ≌庖唤锥未笾露杂τ诠ひ祷初期阶段,其基本特征有:一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来源于农业;二是工业相对弱小,工业发展依赖于农业剩余的提供,在粮食、原材料、资金和劳动力等方面都依赖于农业;三是许多国家和地区政府为了加快工业发展,往往通过剥夺农业或转移农业资源等方式来为工业发展提供原始积累,即通过对农业课以较高的税赋、以较低的价格从农民手中采购农产品、以较高价格向农民出售工业品等税收和价格手段,使农业部门的剩余净流入工业部门,从农业中抽取资源,作为工业化资金积累。 按照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模式,工业化初期阶段结束的经济特征为:人均GNP超过200美元(按1964年汇率换算的美元);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5%;国内生产总值中农业低于39%;就业结构中农业低于52%;初级产品出口占GDP比重低于10.5%。依据这些特征,美国于1900年前后、德国于1913年前后、日本于1936年前后、韩国于1970年前后、中国台湾于1968年前后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或工农业平等发展阶段。 (二)第二阶段:工农业平等发展(或农工自养)阶段 这一阶段大致对应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其基本特征有:一是工业化的推进由主要依靠农业剩余转向主要依靠工业剩余,工业已经具备依靠自身积累进一步扩张的能力,农业不再从资本积累上支援工业的发展,农业剩余基本用于农业自身的发展;二是由于农业剩余不再外移,农业自身投资增加较快,农业开始出现资本宽化和深化趋势,农业增长速度加快,工农业发展速度的差距在上一阶段的基础上趋于缩小,工农业的增长速度比率在这一阶段平均约为2-2.5:1;三是政府在这一阶段采取工农业平等发展的中性政策,农产品与工业品实行等价交换,既不对农业进行剥夺,也不对农业进行反哺;四是与第一、第三阶段相比,这一阶段所经历的时间比较短。 从实证分析来看,工业化国家实施工农业平等发展的政策途径不尽相同。英美两国工业化第二阶段与第一阶段相比,汲取农业剩余的方式和程度变化不是特别显著,但政府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大大增加了。日法两国则通过减税等手段,显著地减少了对农业剩余的汲取,并通过关税壁垒等方式对农业实行轻度的边境保护。当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很难做到对农业既不剥夺又不反哺,因此,对农业的很低水平的剥夺和很低水平的反哺,仍可理解为属于中性政策的范畴。ァ (三)第三阶段:工业支援农业发展(或工养补农)阶段ァ ≌庖唤锥未笾露杂τ诠ひ祷中后期阶段和工业化后期阶段,其基本特征有:一是工业或非农产业的分工日益深化,效率大大提高,在国民经济中居于绝对主导地位;二是农业由于受土地减少、气候变化等影响和产品需求弹性低的约束,生产效率和效益相对较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弱势地位;三是工农两大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出现重新扩大趋势;四是许多国家为了维持农业的发展,对农业实行保护,采取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具体方式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如“最低保护价”等)、政府直接投入、科技服务和农民收入补贴等。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