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发展(2)
2017-04-23 01:10
导读:(1)市场驱动力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市场是邵东的经济特色,也是邵东的传统优势。邵东的经济发展,走的是市场带动战略。 第一代市
(1)市场驱动力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主要动力。市场是邵东的经济特色,也是邵东的传统优势。邵东的经济发展,走的是市场带动战略。
第一代市场是商贩自发形成的聚集地,通过肩挑手提、摆地摊的方式进行简易的商品流通,是资本积累、财富扩张和经商经验总结的初始阶段。第二代市场是吸引外地商品流通集散的摊位式市场。1983年,县工商部门在县城老体育场筹建了一座交易市场,吸引着十几个省市及本地商贩参市,从业人员达2500多人。第三代市场是摊位门面相结合、具一定规模的市场群。1992年,县政府适时提出了“兴商建县”战略,出台了《农村专业批发市场改革方案》。同时,在县城西侧兴建了邵东工业品市场,设摊位1万个,从业人员1万多人。1997年,成交额达40亿元,辐射面迅速向全省和西南地区延伸。
邵东市场经营的商品95%以上是小商品,以批量销售为主,产品档次较低,价格低廉,经营方式灵活多样。但就是这些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小商品,建成了大市场,为邵东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每年创造的税费占县税费总额的60%以上。
(2)东部地区的示范效应,成为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助推力。民营经济在温州、义乌取得的巨大成功,坚定了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心,迎来了邵东1995-1997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县里明确规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的经营范围除了法律政策明文禁止的,其余都是允许的。县里的政策服务民营经济发展,实行边发展边规范。全县各部门都不能完全以部门利益为主,以确保民营经济的合法权益得到实现。
邵东县城称为商贸城,是土生土长的民营经济聚集区。以邵东县工业品市场为中心,以布匹城、家电城、中南五金城等专业市场为依托,形成了以商贸城为龙头的全县商贸网络体系,使邵东成为名闻遐尔的商品集散地。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3)本阶段末期存在地方政府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实施机制不力的状况。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全国各地的民营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而邵东“大市场、小工业”的布局为邵东的快续发展带来了隐患,发展速度在1998年后趋于迟缓。邵东地方政府在“以商转工、科技兴县”战略的有效实施方面,在为民营企业提供人才、资金支持和管理、技术指导方面,都存在着一些欠缺和不足。
3.稳步创新阶段(2002-至今)。党的十六大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邵东县适时提出了“兴工强县”战略,民营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建设进展顺利,国企改制顺利推进,民营规模工业产值快速增长,民间投资持续增加。邵东县全力打造“工业航母”,逐步形成了以县城经济开发区为核心,以1814线、320国道为主线,以周官桥打火机出口基地、火厂坪机械配件基地、仙槎桥小五金生产基地、廉桥中药材加工基地、皮具加工基地、湖塘工业基地为主轴的“一区二线六基地”的发展格局,组建了打火机、皮革、五金等六个产业集团。这一时期邵东地方政府的制度变迁主要表现在: (1)受上级政府强制性制度变迁的直接推动,加强了对民营企业的引导和指导。如邵东县委、县政府在《关于实施“兴工强县”战略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鼓励工业企业向县城和建制镇聚集,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扶强扶大企业集团,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兴办产业实体,鼓励引导县金融机构增加对企业的投入,着力培训企业人才,切实引进外地优秀人才等。
(2)县域政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种种约束,制约着邵东地方政府制度变迁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县域政府存在的权力小、财力弱、负担重等特征,县委领导的频繁调动,县里各职能部门的政策执行力度,各微观主体的局部利益冲突,都是影响制度变迁速度和效益的重要因素。邵东实施“兴工强县”战略几年来,“强商弱工”的局面依然没有改变,还存在着产业结构失衡、大量资金外流、民营企业贷款困难、基础设施不完善、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竞争力不强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