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对物流的若干影响

2017-06-18 01:0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对物流的若干影响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摘 要:我
摘 要:我国发展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加快发展与改革,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推进城乡、区域交通协调发展,提高运输质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货运畅通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对传统物流方式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如铁路客货分线运输将会改变物流发展结构,公路运输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将提高现代物流效率,港口深水泊位数量的增加将进一步促进运输与物流集约化,技术进步和运输市场化将进一步推动物流服务创新并加剧物流运输的竞争,小农经济的物流营运方式将被淘汰。   关键词: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未来重点;物流  一、我国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  交通运输体系是指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等5种方式构成的交通运输系统。目前,我国交通运输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建设,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现代交通发展道路,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到2006年,我国在交通设施总量、运输能力供给以及运输质量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效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1.交通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量快速提高。近十几年来,我国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和建设速度实现了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的快速增长,交通网络覆盖面继续扩大,通达度进一步提高,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综合交通体系,综合运输能力显著增强。根据研究测算,到2006年底,交通基础网络达到373.1万公里。其中,公路里程348万公里(包括从2006年开始纳入统计的155万公里村道),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超过7%,高速公路 4.54万公里;铁路约7.7万公里,与 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5%左右;内河航道达到12.4万公里;港口泊位3.53万个,与2000年相比,深水泊位新增 300多个:管道里程5万公里,比2000年增长98%;机场达到147个,比 2000年增加了26个。我国交通运输已进入能力扩张与质量提高的新的发展阶段。  到2006年底,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95亿吨,比2000年增长 30%;货物周转量83600亿吨公里,增长60%。我国运输总量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2.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运输设施明显改善。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大为缩小。民用飞机保持国际先进水平,机队规模迅速扩张;商用汽车质量快速提高,部分车型技术性能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发展趋势明显,净载重吨位上升。通过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铁路大马力机车、专业货运汽车、现代支线飞机等装备应用程度得到提高,我国交通迅速向以高技术集成为显著特征的现代运输方式迈进。  运输设施方面,铁路电气化里程达到2.4万公里,基本掌握了时速160公里成套技术,成功开行了两万吨煤炭载重列车,并且开始启动客货分线建设;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比重由 2000年的13.5%提高到现在的16%,其中高速公路增长尤为迅速;港口10万吨级以上泊位超过40个;民航三大枢纽机场初具国际水平;管道运输技术已接近国际20世纪90年代水平。  3.运输市场化进程加快,效率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随着交通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输市场管制的进一步放松,开放度不断提高。交通运营管理、服务和维修均不同程度地对外商和民间资本开放。通过治理整顿,水运及公路运输市场行为和秩序进一步规范。除铁路运输外,其他方式的政府指导与市场相结合的运输价格机制已初步建立。航空公司股份制改革及重组加快,民间资本已进入航空运输主业。通过重组和进一步引进竞争,多个市场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的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已成为推动运输企业不断发展创新的主导因素,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明显增强。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随着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有了较大改善。以铁路5次提速和公路便捷、高效为目标的货物运输服务体系初步形成,货物运输代理、物流服务、多式联运、快递业务和信息服务等运输服务方式发展迅速,货物运输及时性和延展性有所提高。  二、我国交通运输未来发展的目标与重点  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综合运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是我国资源供给条件和实现运输一体化、降低运输成本的客观要求,也是交通运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阶段,在近期乃至中期的发展中,预计GDP将会以年均8%左右的速度继续增长,这就要求交通运输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和服务支撑。具体来讲,今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原材料运输通道能力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消费结构调整对交通运输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贸发展和国际资源利用要求加快对外交通通道的开发与建设。因此,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和资源特点,需要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确定建设和完善符合我国经济地理特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交通发展目标与重点。  1.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整合交通资源,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和组合效率,形成布局协调、衔接顺畅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枢纽,是建立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核心,也是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状况的关键环节。因此,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应是:通过加快发展与改革,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充分兼顾公平与效率,推进城乡和区域交通协调发展:创新管理体制,提高运输质量;以市场经济为导向,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建立客运快速、货运畅通的智能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网络规模与运输总量需求。党中央、国务院已明确提出,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总量规模上新台阶。这显然需要交通运输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和我国资源、产业的分布特征,预计到2010年,交通运输基础网络需新增134.8万公里左右。具体来讲,即铁路网2.4万公里,其中客运专线9800公里,煤炭运输能力18亿吨;公路网126万公里,其中农村公路93万公里,高速公路两万公里,除西藏、海南、台湾三省 (区)外,高速公路网连接所有省会城市,所有具备条件的乡、村通公路;内河航道里程1.6万公里;管道4.8万公里。另外,港口深水泊位将新增630个,民用机场新增40余个。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交通运输总量增长需求明显,预计到2010年,全社会货运量将达到224亿吨。其中铁路发送量35亿吨,公路货运量160亿吨,水运货运量29亿吨(沿海港口吞吐量45亿吨,其中外贸货物20亿吨),集装箱1.3亿标准集装箱(TEU)。
上一篇:“民工荒”的原因和启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