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竞争力研究综述(3)
2017-06-21 01:03
导读:3、上海社科院 上海社科院在2001年,对中国十个最具代表性城市首次进行比较研究。各城市竞争力的排序依次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重庆、苏州、
3、上海社科院
上海社科院在2001年,对中国十个最具代表性城市首次进行比较研究。各城市竞争力的排序依次是:上海、深圳、北京、广州、重庆、苏州、武汉、天津、西安、哈尔滨。该项研究从总量、质量、流量三个一级指标出发,下设14个二级指标和79个三级指标,通过定量分析10个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中的集聚和扩散功能的强弱,来体现每个城市的综合实力。
4、其他高等院校及研究机构
郝寿义等人选择综合经济实力、资金实力、开放程度、人才及科技水平、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等六个方面21个指标组成了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北京等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
宁越敏教授和唐礼智博士在继承IMD和波特国家竞争力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竞争力的理论模型。认为产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综合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是构成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核心因素,同时城市竞争力受金融环境、政府作用、基础设施、国民素质、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城市环境质量等支撑,构建了39个具体的城市竞争力测度指标体系。
许康宁从城市竞争力的城市规模、城市素质、城市环境和基础设施等环境要素、经济实力、资本与市场、国际化程度、产业结构、创新与成本等经济要素、市场化程度和政府管理等体制要素出发,组建了69个具体指标的城市竞争力测度体系。
于涛方等人将城市竞争力看作是城市竞争资本和竞争过程的统一。竞争资本是指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资本,竞争过程是指城市的城市资本创造增加值的过程,城市竞争资本积累与竞争过程密切相关。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有城市管治、创新和学习、贸易环境、制度和政策。
其他如
南开大学、
北京大学、
南京大学、
浙江大学、
东南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也以研究论文、学位论文的形式,对城市竞争力问题进行了大量而有益的研究。同时,天津建委、杭州市委市政府及统计局、上海、广州、福州、青岛、北京等政府部门也开展了实证研究。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上分析可见,目前尚无一种统一的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无论是借助波特的国家竞争理论和竞争模型,还是IMD国家竞争模型和测度指标体系,以及自创体系研究城市竞争力问题,很难说已有成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即便在国际上关丁城市竞争力的研究也存在众多争论。
四、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评价 我国对城市竞争力的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有学者将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的现状特点总结为“刚刚起步、起点较低、各自为政、一家之言”,总体上还未形成一个权威、科学、实用、统一的完整评价体系。
(一)研究主体的局限性
近几年我国城市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期,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带已成为探讨城市问题的常用词。城市发展转型使得城市竞争力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也相应地到了转型期。城市竞争的主体更多时候是城市群或群体内部。不仅要研究城市群体竞争力,也应研究群体内部城镇竞争力与群体竞争力的关系。
竞争不仅发生在国内城市与国际城市之间、国内不同地域城市之间,竞争也发生在城市体系内部的城市之间。城市体系内部城市之间的竞争问题及其竞争力的提升问题在目前还没有得到广泛重视与研究。单个城市的竞争力问题已经有了很多研究,相对比较成熟,而从城市群体的视角研究城市竞争力则比较少见。虽然研究者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策略中也提到以大城市群、都市圈战略提升城市竞争力,但是现有的理论模型得不出这样的结论。用现有的城市竞争力理论处理群体内部城镇竞争力可能会有问题,因为群体对个体具有约束作用。有必要修正和完善现有的理论。
(二)服务对象的局限性
我国城市竞争力研究者多是站在城市政府的立场上,研究成果是为城市政府服务的。虽然也可为其他级别的政府参考,但毕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城市政府关注的是城市本身,而上级政府关注的是多个城市,中央政府关注的是全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