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配送(2)
2017-06-27 01:02
导读:二、汶川地震应急物流配送的现状 1.应急平台系统的不完善影响救助效率。应急平台系统的完善有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天,因为缺乏统
二、汶川地震应急物流配送的现状
1.应急平台系统的不完善影响救助效率。应急平台系统的完善有赖于高科技的发展,在汶川地震发生后数天,因为缺乏统一完善的应急平台系统,救灾物资的分配出现了多种渠道分发和多种指挥协调的混乱局面,导致一些救灾物资未能及时发挥作用。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应急物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东介绍,国务院应急办曾于2005年拨款1.5亿元研发安装各种应急平台和设备,但由于汶川大地震的救灾前线出现物流调度混乱,应急平台无法在第一时间发挥作用。
2.尚未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应急预案。当灾害来临,因为缺少应急预案的预备方案,难免会影响救援的时间和效率。临时紧急召集制订救援计划,导致各方救援物质和救援人员缺乏协调性,没有统一的指挥和调度,彼此之间责任和分工不明确,缺乏沟通和了解,容易造成救援的混乱和救援工作延误等现象。
3.国家的储备仓库严重不足。中国的救灾物流管理体系中,救灾物资主要来源于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和未受灾地区的社会捐赠物资。配送物流中心过于集中在10个城市,仓库储备的物质单一,只是帐篷、棉被一类,国家储备仓库严重不足[3]。
4.缺少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参与。第三方物流在工业物流上已被广泛运用,但在应急物流领域还没有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专业化运输和配送、仓储管理等功能,造成救援效率低下。当灾害发生时,应急物质的供应是多方面的,单一依靠政府来配送会导致救援的延误,可以让第三方物流参与到配送的队伍中来。
5.缺少受过专业
培训的应急救灾人员。部分部队官兵缺乏应急救灾的经验,无法正常实施开展救援。截至汶川地震后21日,中国的军队系统利用空中运输力量向灾区空运、空投了2 482吨各类物质,部分解决了救灾应急物流的问题,但也存在着由于缺乏应急灾害救援的经验,空投失败以及包装不够完善引起的物质损害或受潮,更加悲痛的还有飞机失事等问题,这些问题暴露出部队对应急灾害的救援经验的缺乏,空中运输力量、投送能力、物质包装等运输配送能力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急需解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快速反映
1.建立应急信息系统平台。应急信息系统平台是应急物流的中枢神经系统, 通过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平台整合保证信息畅通,有计划有组织的实施救助。汶川地震之后,上海迅速构筑起快速响应的应急物流网络,由上医、纺控、光明、良友、百联等生产销售企业与交运、上航、东航、铁路、扬子江快运等运输企业,建立快速反映系统平台,实现无缝衔接,及时配送应急物质,平均10小时完成一批救灾物资从存储地出库装箱、到机场或铁路的装机装车发送的全过程[4]。同时未来希望加快发展雷达卫星技术来支持建立更有效的信息系统平台,该项技术通过云层和雷雨都可以清晰拍到地面图像。未来五至十年,中国的空间技术将在人造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三个领域实现新突破[5]。
2.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加强救灾物质的应急采购。建立应急物流配送中心将大大提高应急物流配送的效率。一方面,在一些灾害经常发生的城市建立长期的应急物流配送中心专业储备应急物质和配送;另一方面,每年根据地质气象的预测准备应急预案,成立临时应急物流配送中心或与辐射范围内的专业化配送中心整合, 将社会团体和民众捐助的各类物资集中分类、包装,实行整车运输、专列运输,来提高效益控制救灾物资运输成本。
针对自然灾害的突发性,每年年初购置救灾帐篷、方便食品、衣被、纯净水、粮食、设备(药品)等救灾物资。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省救灾储备物资,以提高应急物质配送的时效性。将救灾物质按需求情况的先后次序配送,重要的关于大宗民生,生死存亡的先配送;为避免救灾物质的配送混乱,因此对应急救灾物质要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按生活必需品、医药品、食品、运输设备类分类管理,做好入库、出库、物质发放签收的统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