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市公司圈钱行为的分析(2)
2017-06-30 01:00
导读:从募集资金到委托理财,上市公司在其中扮演了资金“二传手”的角色,对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圈钱是为了炒股,还不如股民自己去炒呢。 原因
从募集资金到委托理财,上市公司在其中扮演了资金“二传手”的角色,对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上市公司圈钱是为了炒股,还不如股民自己去炒呢。
原因:一、上市公司“圈钱”行为由来已久。导致上市公司存在“圈钱”倾向的根本原因在于上市公司的治理存在问题。
上市公司再融资通常是为了项目融资、改善财务状况以及实现并购扩张。但国内不少上市公司再融资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公司实际经营情况,内部约束名存实亡,盲目融投资,将圈来的钱或闲置银行、或变更投向、或委托投资,资金使用效率欠佳,持续盈利能力趋弱。最终令上市公司融投资掉进了一个“怪圈”:再融资项目不能提高经营绩效,反而导致公司需要进一步向市场再融资“圈钱”。
部分上市公司“圈钱”几近失控的情况表明,公司治理大有问题。
问题之一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一股独大”情况严重,导致了一些上市公司及其大股东偏好股票再融资,以高价配股或增发来“圈钱”。
问题之二是当前上市公司缺乏激励机制,令经营管理层缺乏为股东创造财富的动力,再融资的信息披露不充分及时,投资者无法监督,最终损害广大股东的利益。
问题之三是融投资行为短期化使得资金使用效率欠佳,上市公司管理层权责不对等,对经营业绩和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不负有实质性责任,加上再融资成本偏低且门槛较低,再融资能力与公司经营管理能力关联度较小,助长了上市公司乱立项目寻求再融资的冲动。 三、制度缺陷纵容上市公司圈钱逐利
从2001年始,以国有股减持为导火线,股市经历暴跌而后一蹶不振,步入了成交清淡、股价萎靡、投资者信心涣散、筹资功能减弱的漫漫熊途。我们认为,制度性缺陷是中国股市的症结所在。 制度性缺陷主要体现在:没有建立起股市各利益主体相容的利益激励机制,由于利益关系的没有理顺,股市的生命线——上市公司缺乏追逐利润的强烈动机,股市也就失去了基石。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不相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利益不相容。在成熟市场中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公司业绩提升而导致股价上涨来完成,但在中国股市,大股东的股权主要以非流通股的形式存在,小股东的股权以流通股形式存在,这种割裂的股权结构导致大股东促使上市公司提高经营效益——上市公司业绩提升——股价上涨——股东得益,这样的良性循环的利益机制链在中国股市被人为割断,股价的涨跌和大股东几乎没有关系,大股东怎么会有动力去不断地关心支持上市公司的发展?前几年,由于市场监管不力,大股东主要是通过二级市场违规运作、掏空上市公司等非法手段获取利益,但随着监管力度加大、违规成本提高,除了圈钱大股东几乎无利可图,也就自然对上市公司失去了积极性。
针对再融资过程中的“圈钱”现象,我们认为,当务之急是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为了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作为切入点。
1、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前提是必须明确确定我国公司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就是单一目标——“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建立有效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首先必须回答这样一个“古老”而一直又未扯清但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现代公司或公司治理结构的目标是什么?换言之,现代公司的作用是什么?如何认识和回答这个问题,直接关系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本质、功能定位和治理形式等,直接决定着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
持上述观点者各自都有很多理论根据,一时谁也很难说服谁。我个人认为,理论来自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因此判断上述哪一种观点更为科学,关键是要看哪一种观点在实践中对企业的发展更为有利。
2、健全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要改变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畸形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