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3)
2017-07-08 01:09
导读:重庆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的意见》,从产业联动、人口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
重庆市政府印发实施《关于建立健全“一圈两翼”对口帮扶机制的意见》,从产业联动、人口转移、教育互助、科技合作、卫生共享、人才交流、融资支持、扶贫开发等八大方面推进“一圈”和“两翼”的区县之间加强帮扶和合作,促进“一圈两翼”区县良性互动发展,带动“两翼”劳务经济发展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建立了对口支援探索长效机制,使北部新区、涪陵区等19个处于“一小时经济圈”内的区县与万州区、梁平县等17个处于“两翼”范围内的区县结成了互助对子。同时开展主城区对口支援三峡库区移民重点县共建工业基地试点(图6),确定九龙坡—云阳县、沙坪坝区—奉节县、江北区—开县、北碚区—巫山县为试点区县。
2.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首先,大力推动土地流转。一要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新模式。按照股份制的原则,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化为股份,采取“土地保底租金 按股分红”或“无土地保底租金 保护价收购农产品 按股分红”等形式,委托给具有资金、技术资源的合作社或公司经营。二要大力推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出租新模式。三要大力推行集体建设用地集中统一开发新模式。其次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劳务经济实质是农民出卖劳动直接获取工资收入,包括生产物质产品和非物质产品的服务活动。发展劳务经济是衡量农村劳动力商品化程度的指标, 是农民现代化的标志。重庆市土地流转和劳务经济要双管齐下,相互拉动,才会增加农民收入。
3.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城乡劳动就业
重庆市对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市级统筹试行办法》,明确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制定灵活就业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研究用城市的社会保障换农村的承包地。在就业方面提出建立多层次就业
培训体系,鼓励创建劳务品牌。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4.重庆市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
重庆市在城乡统筹战略中寻求走出去,加大区域经济合作力度,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走出一条内陆城市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新路子,区域经济合作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首先与四川揭开川渝合作新篇章,双方签署了《关于推进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的协议》《川渝毗邻地区合作互动框架协议》,确定了进一步加强川渝联合与协作的总体框架。其次力求向外拓展,跨越到与东部地区较发达的区域,实行多边合作,展开东西合作,提出“八小时出海”,开辟示范园区。
自重庆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配套推进六个方面(户籍、社保、土地使用、财政、金融、
行政管理)的相关改革,初步建立覆盖城乡的制度框架,在九龙坡、垫江、梁平三区县全面实施城乡统筹改革, 相关政策措施将全面实施,逐步推进,实现“两步走”的发展战略。
四、成效与差距
表2显示,就业人员明显增加,2007年城镇新增加就业人员26万人,完成计划20万人的130%。土地流转步伐加快,目前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流转占农村承包耕地总面积的16%,居全国第十位,西部第二位,比去年同期提高了5.2%。其中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达到302万亩,比去年增长39%。2007年底全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0万人,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人数达1.5万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则同比增长2.0%。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71.85万人,增长15.7倍。
重庆市出台《重庆市城乡统筹发展统计监测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对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的成效设计了具体量化标准。监测的内容选择了反映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活质量、劳动力转移等4个领域里的19个一级指标和51个二级指标。按照《方案》确定的指标体系,市统计局测算得出 2006年我市统筹城乡总体实现程度为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