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部崛起的出路

2017-07-04 01:0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中部崛起的出路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摘要:中部崛起已经成
摘要:中部崛起已经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在对中部经济发展现状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为中部的发展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中部地区;经济崛起;制造业;区位熵
  
  近年来全国经济保持了新的快速发展势头,但是,地区经济越来越显露出新的发展不平衡格局,曾经设想的经济发展的东、中、西“梯度递进”的格局并没有形成,相反中部经济却有“凹陷”之忧。如何发展中部经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中部经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详尽分析,主要从制造业角度为中部崛起找寻出路。
  
  一、 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1. 经济增长缓慢。GDP、投资增长速度和居民收入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统计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部6省在这三大指标上与沿海发达省市发展差距逐渐拉大,作为全国重要“双基地”的优势急剧减弱。
  首先从GDP来看,2001年~2003年,中部地区GDP年均增长率低于东部1.8个百分点,低于西部0.4个百分点。在人均GDP水平上,1980年中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全国平均数的88%,1990年下降到83%,到了2003年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5%。
  其次,反映在投资增长速度上,2001年~2003年,中部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已由22.3%下降到21.6%。
  最后,在居民收入方面,2001年~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全国平均水平的85.3%下降到8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则由全国平均水平的92.2%下降到了90.8%。
  到2004年,中部经济发展速度略有提高,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有所缓解,但这些重要经济指标仍远远落后于沿海省市,甚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2. 经济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不协调等方面。
  首先,表现在产业构成方面,总体看,中部的产业结构层次已越过“一、二、三”,“二、一、三”的低级状态,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但第二产业的优势不明显。2004年中部6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约为17.8∶47.7∶34.5,与全国的15.2∶52.9∶31.9比,第一产业比重偏高,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突出地反映了中部地区工业化水平较低的问题。
  其次,产业结构内部矛盾突出。第一产业仍保持着传统的单一粮食生产类型,难以形成产业化。第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处于资源的初加工阶段,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缺乏后续和替代产业。第三产业的比重虽有所提高,却是以传统的流通和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产业相当薄弱,现代化水平不高。
  另外,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比较慢。2004年中部非国有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9.4%,明显低于全国平均57.6%的水平;国有工业企业数量与非国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之比偏大。
  3. 城市化水平低,发展慢。2004年中部城市化水平为36.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5.7个百分点。中部六省的城市化进程还有待提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中部地区缺乏具有很强实力和辐射能力的大都市,难以带动和整合区域的资源和优势。2004年中部地区城市数量160个,其中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城市有41个,超大、特大城市只有1个。在2004年我国城市竞争力排名中,中部排名最好的武汉和长沙分别列于24名、25名,远远落后于沿海一些大都市。(2)中部地区都市圈中极化现象突出,没有形成健康的城市生态群。例如,现正在构建的武汉“1 8”大都市圈,仅武汉一个城市的GDP是其它8个城市中最高GDP的近4倍,是最低的91倍,这种极化现象严重影响都市圈内部产业转移及下一级城市的接收能力,导致都市圈内缺乏合理分工合作关系,难以形成连接整个地区的产业链。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中部崛起的必要性
  
  中部崛起不仅仅是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必然延伸,更是我国工业化发展到中期阶段,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上一篇:面向知识经济的管理创新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