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
2017-07-02 01:3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由“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新时期扶贫政策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文章首先从我国
摘要:文章首先从我国扶贫政策的演变入手,回顾了1978年以来我国的扶贫政策,然后结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一具体案例,分析它在实际扶贫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绩与不足及其对我国新时期扶贫政策的启示。 关键词:扶贫政策;八七扶贫攻坚计划
一、我国扶贫政策与管理的历史演变
自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我国的农村贫困人口由于政府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大规模减缓,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官方的贫困线估计,贫困人口从1981年的2亿减少到2006年的1700万。采用世界银行一天1美元的收入标准来算,同期贫困人口数量从4.9亿减少到7500万,即贫困发生率从1981年的49%下降到2006年的5.1%。
我国的扶贫政策强调通过开发式的扶贫方式为贫困人口积累和转移资产,从而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纯粹的“救济式扶贫”。1979年以来的我国扶贫政策大致可划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5年的农村改革;1986~1993年实施全国有针对性的扶贫开发;1994~2000年间实施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2001~2010年间的新世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二、“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分析
在我国扶贫政策实施的四个阶段中,“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1994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开展大规模扶贫攻坚,力争用7年的时间,到2000年底基本解决当时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为了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政府在总结1986~1993年间有针对性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整套综合性农村扶贫措施。这些措施侧重于通过为贫困人口积累资产而向他们提供机会。“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提出的主要扶贫措施包括:确定592个国定贫困县;中央的扶贫资源主要用于这些国定贫困县;明确提出省长(自治区主席)负责制,要求地方政府首脑对扶贫工作负总责;提出东西对口扶贫,要求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广东、江苏、浙江、山东、辽宁、福建等沿海较为发达的省,都要对口帮助西部的一两个贫困省或区发展经济;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对所有与扶贫有关的部门都提出了明确的扶贫工作任务和责任;扩大和强化了部门定点扶贫,要求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及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都应积极与贫困县定点挂钩扶贫;承诺随着财力的增长增加扶贫资金投入;调整资金分配结构,集中用于西部省(区)。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一)“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
为了保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完成,中央政府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多种有效的实施方法,具体为:
1、以工代赈。“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以工代赈项目资金占全部扶贫资金的23%,其主要目标就是利用贫困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资源为贫困地区兴建基础设施。以工代赈为贫困地区兴建了道路、水利、农田、人畜饮水、基本草场等基础设施,以及造林和片区治理等,同时为贫困农户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提高农户的短期收入水平和长期发展能力。国家发改委负责制定以工代赈资金分配方案以及项目和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省、地、县政府都设立了以工代赈
办公室以协调参与以工代赈项目的各个部门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投资的主要类型(如水利、道路)由中央和省政府决定。县政府选择参与项目的村子,村委会负责项目投资的分配(例如,把哪块地整成梯田)和劳动力安排。以工代赈的实施方法在管理上的一个特点是用实物的方式来支付工程成本。
2、部门扶贫。部门定点扶贫是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利用自己的资源定点扶持部分国定贫困县。其目的是动员政府部门、国家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扶贫工作,以补充中央的扶贫投入并利用各业务部门的专业力量进行扶贫。其最大特点是扶贫内容和方式与各部门的业务工作密切联系。例如,农业部在武陵山区的扶贫重点放在农业开发;卫生部在四川的扶贫重点是地方病控制和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水利部扶贫的重点是提供人畜饮水、水土保持、小型农田
水利工程、农村水利水电开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