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产业结构调整:从奇迹到衰退的警示(2)
2017-07-24 01:08
导读:但是,一向以政策调整见长的日本政府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却始终无能为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遇到的问题,既
但是,一向以政策调整见长的日本政府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低迷却始终无能为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遇到的问题,既有深刻的国际背景,也有日本产业结构自身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2.1 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
从日本国自身角度看,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追赶型化”任务基本完成,原先追赶者的结构调整变为“被追赶者”的结构调整,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以产业的吸纳和扩充为基本特征,而后者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产业淘汰。也说是说,原先以追赶欧美为中心的方针、政策和机制,从总体上说已经失灵。而被追赶型产业结构调整在资源转移过程中将不得不放弃一些失去比较优势的产业,在这一过程中,倒闭和失业增多将不可避免,因此调整的难度更大、问题更多,而且还要面对旧模式的惯性作用和既得利益者的阻挠。这正是战后日本经济经历十几次衰退后均能顺利度过,而90年代以来的经济衰退却持续十几年仍无起色的根源所在。
从
世界经济发展来看,冷战结束后,经济成为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美国在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生产领域仍然遥遥领先,日本竞争不过美国,甚至在某些方面受到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威胁;另一方面,在纺织、
服装、家电等大众消费品方面,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具备了与日本竞争的条件,日本自身的发展没有退步,但产业竞争力优势在相对下降。
2.2 浓厚规制色彩的产业结构
日本是一个成功地实现经济追赶战略的后工业化国家,在实施“追赶战略”的过程中,频繁而大量地制定实施产业政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政府规制体系。在经济复苏和高速增长时期,政府规制与市场机制结合良好,为经济目标的实现做出重大贡献,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诸多的矛盾。一是严重的国内外价格差,因为日本实行规制的产业较多,规制产业的价格由于缺少竞争,往往不受市场实际发展状况影响。二是行业进入规制不利于新兴产业的发展,行政保护弊端日益显著。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2.3 基础研究不足,创新乏力
日本战后大量引进欧美先进技术,经过消化、吸收,到20世纪70年代,日本在大部分产业领域消除了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在钢铁、化工、汽车、半导体、家电等产业的生产技术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达到世界领先地位。但是,经过10年的发展,在20世纪的80年代这个差距又重新拉大,突出的标志是日本在信息和生物技术上的落后。长期以来日本的科技投入要高于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也不亚于对方,这种结果只能说明其创新体制存在缺陷。一是从创新主体看,政府投资地位不突出,企业投资占绝大比例。二是从创新动力看,日本的市场需求与政策驱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两大主要动力。三是从创新模式看,日本的技术创新主要在企业群体内进行,精髓是渐进的、持续的、增量的技术改善,一般以团队合作为基础,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标准化成果而最终达到效果最大化。
2.4 主导产业调整滞后
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指出,任何特定时期一个经济系统能够具有或保持“前进的冲击力”,是由于若干个“关键部门”迅速扩张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效果。日本战后的经济奇迹与其主导产业的顺利更迭紧密相联,前几次的产业结构调整多是在原有产业结构渐趋成熟过程中,又有新的主导产业发展起来,但是,到为止,在日本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都已接近成熟,并且在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的追赶下,它们已很难继续保持原来的竞争优势,而下一代的主导产业尚处在形成之中,还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火车头”。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信息产业下成功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因制造业对外投资而释放出来的就业人口很快被高度增长的信息服务业所吸收,制造业的实际生产力也获得相应提升,但是在日本,作为世界性投资和经济增长热点的信息产业发展却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制造业生产大量外移的情况下,“产业空洞化”成为日本的热门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