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中国的能源短缺(2)
2017-08-01 01:03
导读:2.1 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造成能源供给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1993年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
2.1 国际局势的影响
国际局势的动荡不安造成能源供给的波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从1993年由一个石油出口国变成一个石油进口国之后,原油紧缺问题就一直存在。中国每年要进口7 000万t石油,已经成为国际石油市场上一个重要买家。随着中国石油消费量的显著增长和对国际市场依赖的加深,一旦受到国际石油价格变动的冲击,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就会受到影响,这也进一步加剧了我国能源供需的不平衡。
2.2 能源工业产业升级受到阻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
放松市场准入管制,迅速提高了能源产量,缓解了我国能源紧缺的矛盾,但是低水平的规模扩张影响了能源工业的正常发展。小煤窑、小火电过多,导致煤耗高、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加剧。从表面来看,我国当前能源供应紧张与关闭一些小煤矿、小火电导致煤炭产量和发电量下降有关,实质是从规模上提高了能源生产的准入标准后,我国能源工业不能在较高的技术水平上保证我国能源的供需平衡,即能源工业的产业升级受阻。
3 应当采取的相关措施
由于能源的开发和生产需要高强度投资和较长的周期,而节能和环境效益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因此单独依靠市场通过价格杠杆来调整供需是不能有效解能源问题的。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革能源供销机制,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3.1 强化节能
根据,如果采取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到2020年能源消费水平可以减少15%~27%,单位GDP能耗将每年下降2.3%~3.7%,这将促进经济以一个更合理有效的方式发展。
首先是推动体制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大的技术创新,使其主动去寻求更经济的能源技术。企业从市场出发,自主寻找更节能的生产方式,一方面使经济增长更趋于合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从根本上减少对能源的消耗,达到节能的目的。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其次,应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大政府在能源领域的研发投入;根据终端能源需求选择关键技术,动员产学研各方力量组织攻关;通过建立能够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不断推动技术创新的有效激励机制,从而步入良性的轨道。
3.2 实施调整和优化能源结构的政策
,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已经完成了固体能源向液体能源的转化,并开始向气体能源转化。而我国在一次能源消费中仍以煤炭为主。根据,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的比重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相应的能源需求总量可降低1,000多万t标准煤。因此,我国应着重进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充分利用结构优化所产生的节能效果。 从未来走势看,由于对石油、天然气等优质能源消费增加迅速,将出现由需求策动的结构性变动,这就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的资源禀赋条件,应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能源,逐步形成结构多元的局面,提高优质能源的比例。
为了达到对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就要求不同能源之间达到协调的发展。近年来,由于缺乏综合的能源宏观管理部门,国家能源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导致在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不同能源行业对市场做出不同的反应,能源行业的协调发展。因此,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要关注不同能源行业的市场结构、产业组织,以及管理体制的协调,使不同能源行业之间协调发展。
3.3 推行全球化能源战略
能源发展应从依赖国内资源的“自我平衡”转变到国际化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WTO框架下进一步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整和选择我国最优化的能源结构。所有能源来源应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选择最经济可靠的供应途径,以此进行能源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要有正确的能源规划,实现进口多元化、多样化与经济化,建立长期可靠的能源进口基地, 防止由于国际局势的动荡而引起的供给和价格变化对经济的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