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经济分层次增长的案例研究(2)

2017-08-01 01:03
导读:以上两个案例证明了,根据人的能力层次,分层次组织他们的生产,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出。由个人组成了各种组织就是各种形式的经济体,分层次组织其生

  以上两个案例证明了,根据人的能力层次,分层次组织他们的生产,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出。由个人组成了各种组织就是各种形式的经济体,分层次组织其生产,也能创造出更多的产出。
  
  中国“经济增长奇迹”实例
  从1978年至2003年,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被誉为“中国奇迹”、“中国模式”、“北京共识”。改革开放25年来,中国GD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9.35%。2003年,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情况下,增长了9.1%,人均GDP达到1090美元,总量为14090亿美元,世界排名从第25位上升到第6位。出口增长34.6%,对外贸易总额达8512.1亿美元,25年增长了40倍,世界排名从第26位上升到第4位。实际利用外资535.05亿美元。25年来,中国经济增长实质是分层次、分区域推进发展的结果。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例证。从改革进程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4年。主要是以集体经济经营体制改革为中心的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再造阶段。这一阶段的改革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开始,一是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政社分立。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2年。主要是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发育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将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产品分品种、分地区逐步放开,农产品不再受原来经营分工的限制,实行多渠道直接流通。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改革进入了一个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随着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在改革方面也出台了许多重大举措,并取得了较大突破,例如,基本经营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式是不断将集中统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细分化,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与实力,并根据层次特性,因地适宜发展农村经济,促进了农村产出的增长。如自1978年至1985年间,每人劳动力平均产量的累计增加量是粮食145公斤,棉花10.7公斤,油料37.4公斤,且其它的农产品都相应增加。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例。1985-2001年,执行了“抓大放小”企业管理政策,国有企业户数从7.4万家减少到4.7万家, 但实现利润从改革前期的1985年的743亿元,增长到2001年的2389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年1.8万元增加到5.5万元 (张晓松,2002)。工业总产值2001年为14240亿元(以85年可比价格计算)(价格指数,NBSC,2002,P295),比1985的3448.7亿元,增加了10791亿元,年均增长7.38%。大小企业都有较好的发展。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514家,2001年其销售收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的41.9%,实现利税占47.6%(张晓松,2002)。2002年,中小企业已超过了800万家,占中国企业总数的99%,实现利税和出口总额分别占全国的60%,40%,60%(沈路涛,2002)。分层次管理是实现SEO改革目标和扭亏为赢基本对策。
 中国税制改革实例。1994年,实施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双层次征税政策,财政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税收收入共完成 20450亿元(不包括关税和农业税收),比上年增加3446亿元,增长20.3 %,完成年度预算的108.2 %。税收总收入超过2万亿元,增收额超过3000亿元,双双实现历史性突破。中央税收收人占税收总额的比重为58.096%,比1993年20.8%上升了37.2个百分点。
  
  实例分析
  
  泰罗“生铁实验”与“铁锹实验”是对不同体力工人(经济体),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通过个体最优化的动作(分层次主要变量),采用分层次的劳动工具,实现“工人—工具—劳动对象”的合理组合,取得更多的产出,带来更多的增长。实验结果证明了:分层次改进工具,因人而异组织生产,获得了更多增长。其本质原因是劳动工具要与劳动者能力相容,最大发挥人的生产能力。经济增长也是如此,只有当推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经济层次相容时,经济才能发挥最大的产出效能。
上一篇:刍议中国的能源短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