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分层次增长的案例研究(3)
2017-08-01 01:03
导读:2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证明了“分层次推进经济增长,实现了更多增长的目标”。中国区域经济改革与开放从农村改革“一统二公”模式为多层次家庭经
25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历程证明了“分层次推进经济增长,实现了更多增长的目标”。中国区域经济改革与开放从农村改革“一统二公”模式为多层次家庭经营模式、从建设“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开始,其实质也是从区域角度,分层次制订了发展政策,引导要素发挥作用,促进经济更多、更快、更好发展。增长核心在于促进要素在相应经济层次内发挥更好作用。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改变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队“单一生产”层次转向“家庭多层次经营”及“农村双层经营”机制转变。农业生产允许按家庭层次的差异性组织,取消传统“统一上下班”模式,适应了全国各地农村的差异性、农村家庭的差异性,激励了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合理调配了各个生产者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资源,结果每个劳动者平均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国有企业改革实施“抓大放小”双层管理体制,以及分税制财政体制。结果表明“双层经营”比以往“单层经营”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原因在于“大企业”或“小企业”功能发挥需要不同层次的发展政策。而税制改革中划分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提高了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结果促进了收入的增长。
综上案例所述,揭示了经济层次性一直会影响要素发挥作用,证明了“经济分层次是影响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分层次增长值得重视,当经济层次与要素相容,两者相互满足,要素发挥效能最佳,产出最优化;当要素不能满足经济层次时,会抑制要素作用,出现了“抑制产出”;当要素投入超前于经济层次,结果是会因不切实际的发展,造成要素浪费。
经济层次存在是客观的,真实的。因为人类需要存在层次性,如马斯洛“需要层次”。人的需要层次性决定了商品供给层次性,决定了生产层次性。而不同层次的商品生产总和,汇集成不同的经济发展层次。面对于不同层次的需要,假如产商只能供给单一层次的商品,那么,其它层次的需要就得不到满足,这些层次相应的市场需要就得不到满足,结果经济总量不能实现最优增长。显然,经济分层次发展起源于人类需要的层次性,要求按不同层次的需要调整相应的政策,指导经济发展。层次一般是指事物存在的有别于其它事物存在的一种特性,可表现为在数量、质量、等级、规模、尺度上的差异性。本文把不同区域经济系统的增长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称为经济系统内部的层次性。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结论、建议与讨论
综上案例分析,本文认为:
经济层次如同资金、土地、劳动力、体制一样是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这个要素客观上一直影响着其它要素的功能与效率发挥。这个要素在过去的经济学研究中,常常被忽视,往往被经济的“完整性概念”所掩盖,不易被单独识别。
面对不同经济发展层次,按层次需要调整影响要素投入的政策变量,能提高政策效能,有利于引导按经济层次需要投入要素,更加有效地配置各个层次经济体的要素资源,促进其充分发挥作用,优化其产出能力,实现经济总量的更多增长。
要素投入与经济层次相容,其功能与效率正常发挥;反之,其功能与效率难以正常发挥,结果造成要素投入的浪费,而且导致经济增长非优化。具有求同性的“一刀切”政策很难同时满足各个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的实际需要,如果强行执行“一刀切”政策,不能实现不同层次的经济体的最优增长,结果会造成政策性交易费用增加和政策性经济损失。
根据以上结论,为了促进经济更多增长,建议如下:
树立经济分层次增长观念。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政策制订需要进行经济层次分析,分层次实施经济政策。另外,决策者和政府经济管理者要具备更高的经济层次分析水平,树立“分层次发展思路”,区域层次划分及其政策制定要应各地区经济实际而定。
全国经济发展要确立“分层次推进,全方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根据中国经济分区研究结果,对中国的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实施分层次发展战略,即根据各层次经济体的客观需要,优选各个层次的影响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加以政策控制与管理,通过优化配置其资源与投入要素的组合,实现各个层次的经济均能最大化生产和更快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