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
2017-08-04 06:5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探讨绿色GDP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关系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传统的发展
内容摘要:传统的发展观经历了历史的进步,随全球性可持续发展观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传统发展观必然出现了缺陷。批判传统发展观是扬弃。本文拟从科学发展观角度,选择绿色GDP,以探讨绿色GDP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 绿色GDP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全面建设惠及十三亿人的小康社会目标时指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把生态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一。探求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可解决目前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
发展观的理性支持
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发展经济学家将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这时认为工业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而工业化的关键是规模的扩张。刘易斯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工业部门是经济发展的主流,经济能否增长关键在于工业部门的扩张效应。到了20世纪60年代,认为发展是经济增长加上结构的变化,认为“发展是在增长基础上实现的生产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居民生活水平、分配状况的改变。”钱纳里认为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结构的转变,工业化就是结构转变的过程。70年代时发展观重在强调贫困、失业和分配不公的改善,达德利·西尔斯特别强调工业化过程中贫困、失业和不平等。80年代,罗马俱乐部和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认为工业化过程中主要是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从而将发展经济学转向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90年代,阿马蒂亚·森认为经济发展最终归结到人们“是什么”和“做什么”,发展过程应当是人们权利的扩展过程。佛朗索凡·佩鲁更强调“发展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发展的人文关怀。”这时的发展观除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环境等与持续发展外,而且更加强调文化的多样性等以人为本的目标。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可持续观念体现在当代人对福利的追求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福利降低为前提。西方学者在对环境资本(包括自然与人工资本)存量变动作出严格界定的基础上提出弱持续度、强持续度和环境的可持续性等概念。哈特卫克规则指出,如果将所有稀缺性资源的使用中获得的稀缺性租金以资本形式投资,则资源配置的结果会使社会在弱持续度上发展。一般来说,并非所有效率的资源配置都具有可持续性。而且并非所有可持续性的资源配置方式都具有效率的,只有同时具备持续性和效率性的资源配置才能同时增进当代人和后代的福利。绿色NNP、GNP、GDP是以调整环境的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绿色NNP是总资本(人造资本加自然资本)存量减去当年付出的环境补偿量。而最新的集中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福利度量是戴利和科布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ndex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Welfare)。适合于我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是绿色GDP。
我国工业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对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的数量模型可选用库兹涅茨曲线(倒U形),也可依据改进后的科玛奈尔方程,来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均衡程度,并且可验证库兹涅茨曲线的成立。根据国家环保局对全国2348个县作为样本核实的结果来看:工业发达地区有环渤海湾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较发达地区包括山东半岛、华北平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华南南部、闽浙沿海及辽东半岛;工业欠发达地区,包括松嫩平原、西南地区、华南北部、黄土高原、河西走廊及新疆中部;工业不发达和极不发达地区,包括青藏高原、内蒙古、新疆及东北的北部地区。从整体上看,工业经济发达地区的工业污染比较严重,上海地区最高达20万吨/km2,渤海湾、辽东半岛、长江三角洲地区次之,为1-5万吨/km2,华东、华中、华南地区再次之为0.5-1万吨/km2,西南、华北、东北地区的污染强度较轻,为0.1-0.5万吨/km2,青藏高原、内蒙古、西北地区的污染强度最小,小于0.1万吨/km2。但同时又要看到另一方面,工业经济发达地区也是提高污染治理能力的基础。工业污染物作为工业生产在所难免的附属物,随着GDP的增长,必然提高环境污染指数。从工业废物排放量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等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1.0千克/万元,1.1千克/万元,1.4千克/万元,而工业不发达地区和极不发达地区的云南、贵州、青海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达227.1千克/万元、170.5千克/万元、477.7千克/万元。也就是说,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减轻工业化对环境的破坏不是万万不能的,而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正是GDP的功劳所在,要建设先要破坏,不破坏就没有建设,破坏和建设应并重。美国马里兰大学库兹涅茨等几位科学家证实,随人均收入增高,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由低到高,到达某个临界值后,随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和环境压力又从高到底,得到恢复和改善。这就验证了库兹涅茨曲线。